帝圖藝術拍賣會Artemperor Auction

吳昌碩Wu Chang-Shuo

1844-1927

石鼓文《節錄靈雨鼓》

年代:1915

NT$ 800,000-1,700,000
RMB¥ 160,000-340,000
HK$ 200,000-425,000

  • 媒材/尺寸

    鏡框 水墨 紙本, 135x57cm

  • 款識

    霝雨流迄。湧湧盈渫滋。 君子即涉。涉馬汧殹。洎洎萋舫舟西。 歸自廓徒。隹舟以道。或陰或陽。极深以享于水一方。節錄靈雨鼓,乙卯歲十一月,吳昌碩。

  • 來源

    寒舍主人舊藏、清翫雅集藏家舊藏。展覽:「近現代書法大展」,國父紀念館,2003.7.16-2003.8.17。出版:《近現代書法大展》,國父紀念館,2003年,P.67。

  • 出版/備註

    清翫雅集重要藏家珍藏

  • 賞析

    唐宋以來,書法家將《石鼓文》奉為上乘瑰寶,其渾穆的體態、鋼筋鐵骨般的線條、方正嚴謹的結體皆為書家學習篆書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唐代書法評論家張懷瓘《書斷》評價:「乃開闔古文,暢其纖銳,但折直勁迅,有如鏤鐵,而端姿旁逸,又婉潤焉。」至碑學興盛的清代,楊沂孫、吳大澂、吳昌碩等人都曾於《石鼓文》得益,但以數十年精力臨習不怠,終至專精獨擅成就藝術表現者,必為吳昌碩,無人能出其右。

    吳昌碩30歲時從諸多海上詩書篆刻名家學習詩書畫印。受碑學時風之影響,尤鍾情秦漢金石,40歲前習篆書追隨當時的碑學名家楊沂孫,於43歲時好友潘瘦羊贈與汪鳴鑾手拓《石鼓精拓》,吳昌碩如獲至寶,自此以《石鼓文》為為主要臨摹典範,用功至勤,終身不輟。他在六十五歲1908年時寫:「臨石鼓如臨大敵,兵戈相接,如聞其聲?握管時不敢放鬆一步,一放則氣象逋矣!」並言「予學篆好臨《石鼓》,數十載從事於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中年以後,吳昌碩的篆書奠基於長期的《石鼓文》臨習和創作,開始游離單純的工整,在書作中增添了先秦石刻的原始氣魄,熔洽三代鐘鼎、刻石等文字體勢,以線條的分合聚散,筆畫的粗細快慢,墨色的渴潤變化,表現出強烈的韻律感和蒼勁樸茂的意趣,最終形成獨有的自我面貌。七十歲後的篆書作品,剛柔並濟,古拙渾厚,氣力更加突出。

    本作節錄自十鼓第五鼓(靈雨篇),創作於1915年11月,缶翁時乃72歲,已展現出其成熟時期的篆書風格,完全展現獨特面貌,除已得石鼓文「用筆宜悠肆而沈穆,宜圓勁而嚴峻」的精神氣息,並達到他所提出「宜重嚴而不滯,宜虛宕而不弱」的境界。吳昌碩將《石鼓文》的筆畫結構做了巧妙的布局變化,改變原來對稱平衡的工整樣貌,由方正拉長而取縱勢並略帶欹側,筆劃有較多的直線,結體偏長,中宮縮緊,增強書寫性的效果,藏鋒入筆中鋒行筆,最後提筆收尾,以飽滿的墨量書寫,行筆間略帶枯筆,呈現厚實雄渾之感,氣勢沉著凝鍊,結體以左右上下參差取姿勢,別出新裁,呈現出鮮明創新的個人風格。

    吳昌碩經過不懈的錘鍊打磨,並對石鼓珍本善拓的臨習有著深刻體悟,故而完全擺脫了前人臨習《石鼓文》時所常有的滯弱之病,改變了傳統書寫上篆書平墊均衡的字形體態,甚至出現篆書少有的偏斜取勢,利用上下稍微傾斜的橫畫,加上線條粗細與飛白的變化,增添明顯動勢,成功改善篆字不易活潑的缺陷,自此時期起,吳昌碩的篆書凝練道勁,貌拙氣酣,意態飛動,他對筆墨的運用已臻爐火純青之境。

    1923年在上海刊行詩集《缶廬集》,其中的題〈何子貞太史書冊〉云:「曾讀百漢碑,曾抱十石鼓……強抱篆隸作狂草,素師蕉葉臨無稿。」可見其用功程度,也可說是吳昌碩對於書法的融會貫通和參悟,並闡述了其書畫淵源以及美學思想。吳昌碩在長期致力臨摹與研究《石鼓文》的過程中,擺脫並超越了前代篆書名家嚴謹工整之風,不以平正、婉媚取勝,而以欹側、雄強為骨,並不斷地將石鼓文用筆融匯到草書與繪畫中,「強抱篆籀作狂草」,形成雄渾、古拙的風格,充滿金石氣息趣味,「臨氣不臨形」,卻能於似與不似之間得象外之意,吳昌碩的篆書是書法發展史上的一次創新,立下重要里程碑。


拍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