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圖藝術拍賣會Artemperor Auction

張大千Zhang Da-Qian

1899-1983

無音乃知音圖

年代:1959

NT$ 6,500,000-12,000,000
RMB¥ 1,300,000-2,400,000
HK$ 1,625,000-3,000,000

  • 媒材/尺寸

    鏡框 水墨 紙本, 146x80cm

  • 款識

    我欲抽絃去軫,無音乃是知音。千古解人元亮,偶然短詠長吟。大千老子目翳兩年,不能細筆工寫,偶然遣興,正如無絃之琴聊以得意云耳。己亥(1959)。

  • 鈐印

    大千父(朱)。

  • 來源


    1.《張大千近作集》,巴黎近代藝術館,法國,編號12,1960年2月。
    2.《張大千書畫集》,第三集,國立歷史博物館,1982年2月,P.72。
    3.《張大千畫展圖錄(1935—1983)第一冊》,上海書畫出版社,2022年3月,P.260。

  • 出版/備註

    亞洲重要私人藏家。

  • 賞析

    觀此畫作令吾等憶起帝圖藝術2022 春季拍賣,張大千贈心一珍藏的《日本天橋立》水墨立軸,其構圖亦如此作,長堤由上而下,前景綴以灘岸水草與灌木叢、木橋。繪一高仕於屋前撫琴而二位「知音」友人立於聆賞,童子隨侍於旁,好一閒逸雅緻的情境。大千畫上題寫典出於 陶淵明云:「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無弦琴賦》中所述:「琴翁之意不在弦」,「琴雖無弦意有餘」。這些以「無弦」為題的琴詩,至今仍影響著琴人的思想和藝術家的追索,大千亦是愛琴藏琴之人,亦深知音律,故如是題寫。

    目疾之後,以無絃琴來喻意寫意與工筆水墨仍有同工之妙趣也,畫中的撫琴人與立者聆賞者,係知音難覓或通曉音律者少矣,大千先生有「知音」雙關的意喻。大千先生於1960年代移居巴西經營八德園,營造園林時期因與工人協助搬運巨石,用力過猛造成眼睛微血管破裂傷及視力,故此畫中題記「大千老子目翳兩年」1959 年矣,這也是他開創潑彩潑墨的開端。此件畫藝深受石濤和八大山人影響,盡得傳統筆墨技法之精髓,其以石濤筆意為之墨韻古雅,用水用墨均已入幻境,雖自況目力已弱,但仍能從心所欲,自謂「遣興」而為,但仍屬得意之佳作,望諸方家如大千先生的知音一般寶愛之。

    註: 陶淵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潛,潯陽紫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西元三六五─四二七年)世稱靖節先生。
    註:弦樂或弦樂器的簡稱。如:「弦歌不輟」。晉.王羲之〈三月三日蘭亭詩序〉:「雖無絲竹管弦之盛。」張於樂器上的絲、線,可用於彈奏發出樂音。如:「琴弦」、「箏弦」。弦同絃。
    註:樂器上調整弦線的軸。《魏書.卷一○九.樂志》:「以軫調聲。」
    說明: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絃樂器,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千百年的流傳過程中,古琴的演奏已經從一種技能變成一種文化蘊含的標誌,古琴的角色也從演奏樂器發展成一種標誌著儒雅風範的文化收藏、一種文人墨客閒情雅致的精神象徵,於是古琴的收藏也定格為文人雅士對古琴所蘊含的風雅追求。
      胡若思,字遐思,號琴人,我國畫壇當代山水大家、古書畫鑒定大家。9 歲入「大風堂」拜師張大千,14 歲隨師東渡日本舉辦畫展即名震畫壇。曾師從廣陵琴派名家張子謙習古琴,是上海著名古琴收藏大家,一生收藏歷代古琴百床之多。胡若思藏琴以明清時期的古琴為主,唐、宋古琴僅數床,先生曾云:「千金難買斷紋琴,琴表面的斷紋,見證了其年代久遠,一般古琴五百年以上才出現斷紋。」古琴的數量非常有限,經過國際琴學會考究確認,流傳於世的唐朝古琴僅有15 張,北京故宮博物院、浙江博物館各藏若干,散落民間的寥若晨星。
      文中十床古琴皆為傳世珍品,包括先生多年珍藏的三床唐代古琴及四床宋代古琴,均屬世間罕見之物,其難能可貴不言而喻。
     此其一 宋 明月琴  長:119cm  張大千題「明月」款
    琴為仲尼式,琴長119cm、額寬16.5cm、肩寬17.5cm、琴尾寬13.5cm。琴體扁而寬,為宋琴之代表,蛇腹斷紋明顯,琴為赭石漆制配以朱砂修補,漆胎略硬。龍池上方樴有石綠填色篆書「明月」二字名款,古意盎然,涵義頗具韻味。該琴形貌典雅,發音清實而松厚,高音脆亮。
      此琴為張大千先生喜愛之物,先生鑒為北宋間物,良材雙重面板與「秋月」琴同一製作,所謂唐園宋扁之寶也。古青玉制岳山和焦尾,配有明琴軫足。此琴得於乙亥年(1935),胡若思先生19 歲時,並曾收錄于《胡若思畫集》中。
      「明月」款下另刻有銘文:「戊子之夏,執贈若思老弟並識于大風堂下大千居士爰。」大千藏宋琴贈與愛徒胡若思,知其深識音律定能如大千般寶愛此琴,故刻銘贈之。基次大千先生亦是愛琴、藏琴之人。


拍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