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圖藝術拍賣會Artemperor Auction

齊白石Qi Bai-Shi

1864-1957

齊白石集漢祀三公山碑篆書五言聯

年代:1942

NT$ 1,200,000-2,000,000
RMB¥ 240,000-400,000
HK$ 300,000-500,000

  • 媒材/尺寸

    立軸 水墨 紙本, 135x33.5cm x2

  • 款識

    大和保元氣,景行在高山。八十二歲齊白石,壬午(1942)冬。

  • 鈐印

    悔烏堂(朱)、白石(朱)、齐璜之印(白)。

  • 來源

    《柳鳳居藏書法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12月,P.208。

  • 賞析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名阿芝,派名純芝,號渭清,又號蘭亭,後名璜,號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並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後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杏子隖老民,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自號。齊白石的篆書一如其篆刻,以質樸剛健的個人風格取勝。 齊白石篆書作品多作於70歲以後,化圓為方,具有蒼雄奇崛、平直真率、樸素無華之特徵,其筆性與篆刻相類,具有大刀闊斧的氣勢 。


    齊白石的篆書楹聯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著稱。其篆書呈現了爽勁、渾樸、不雕、斬釘截鐵、霸悍、氣勢勝人等特點。齊白石的篆書作品質樸無華,大巧若拙,這種特點在他的藝術創作中表現得尤為顯著。他曾自敘學印學書過程,從《二金蝶堂印譜》中領悟到疏密自然的變化,再到《天發神讖碑》和《三公山碑》中刀法和篆法的變革,最終在《秦權》中形成了縱橫平直、一任自然的齊式美學風格。

    在齊白石的篆書楹聯中,可見其書體不是規範的小篆,而是在篆隸相間中抒發豪邁、放逸、自由創造的精神意趣。用筆多側鋒方筆追求碑意,體現出「獨造」的藝術見解,其篆書作品難能可貴之處在於齊白石自古代書體中提煉出的樸野之氣,「衰年變法」之後的作品更映照著他的本心。

    齊白石曾自謂「書法得於李北海、何紹基、金冬心、鄭板橋與《天發神讖碑》的最多。寫何體容易有肉無骨、寫李體容易有骨無肉,寫冬心的古拙,學《天發神讖碑》的蒼勁。」齊白石的篆書除直接取法《天發神讖》外,還受到《漢祀三公山碑》刻石的深刻影響,本幅即為最好明證。此為1942年白石老人82歲所書「大和保元氣,景行在高山。」係臨寫《漢祀三公山碑集聯》,無論用筆、結字都可以明顯找到這些痕跡,但是一經白石老人之手,便都吐納了自我的氣息:暢適縱肆而大開大合,疏密對比,反差強烈。這些綜合因素,共同構成了其篆書體勢的驃悍、矯健,陽剛式的美。齊篆是繼吳昌碩石鼓書法之後,獨一無二的一種大方美的典範。此聯文正是他個人於移居北京多年的寫照,宿墨加新墨書寫於汪六吉的夾宣上,特顯出漲墨的濃淡筆韻,與視覺上產生特殊趣味。單字結構非同一般,部首的組合變化,常常打破常規,出人意料地誇大某一個局部,使許多字展現出一種拙笨的動態,營造出獨特的風採。

    總的來說,齊白石的篆書楹聯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他的創新精神和對傳統藝術的獨到理解,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永恆的齊式藝術魅力。

    註:《漢祀三公山碑集聯》是刊刻東漢元初4年(117)的一方碑刻,又稱「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稱「大三公山碑」,無撰書人姓名,屬繆篆書法作品,現位於河北元氏縣封龍山麓,高1.7米、寬0.7米、厚0.25米,碑文共10行,行字多寡不等,共200字,主要記述常山相隴西馮君為消除天災人禍、國泰民安而祭祀三公山神的活動。

    內容:元王興相氣,高祖起豐民。治道由衡石,王靈起闕庭。保民德乃大,道國行維艱。元吉處離位,汫響起豐山。大和保元氣,景行在高山。德高希石戶,道大語雲將。禮稱王史氏,治紀大馮君。令徳希顏氏,闕史如郭公。掾史翟丞相,將官郭令公。


拍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