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Qi Bai-Shi
1864-1957
安居耄耋圖
年代:1946
NT$ 2,000,000-3,000,000
RMB¥ 400,000-600,000
HK$ 500,000-750,000
-
媒材/尺寸
立軸 設色 紙本, 133.5x34cm
-
款識
君何懶也。白石老人八十六歲。
-
鈐印
借山翁(朱)。收藏印:慕賢珍藏(朱)、鎦僊洲紀元父子珍藏(朱)。
-
來源
出版:
1.《三石選集》,鴻禧美術館,1980 年,P.230。
2.《Arts of Asia》,亞洲藝術出版社,1993 年,第23 期,封面。
3.《鴻禧集珍》,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1996 年,P.92。 -
賞析
「君何懶也」白石老人以擬人口吻,調侃畫中黑白花貓團睡的慵懶姿態,實則暗指自己對生命節奏的豁達。這種「以拙為趣」的題款方式,是齊白石晚年藝術「返璞歸真」的典型特徵,此作鈐蓋「借山翁」自作印既指其「借山吟館」居所,更是其晚年「借物寫心」的創作觀——貓、蝶、菊花皆非單純寫生,而是承載人文感悟的符號。
黑白貓與墨蝶構成經典「耄耋」主題(貓諧音「耄」年紀約八、九十歲,蝶諧音「耋」年紀約七、八十歲),此作象徵著白石這位八十六老人對長壽的祈願。貓與蝶的繪畫組合,在五代南唐就已出現,自宋代後貓蝶圖以耄耋之吉祥祝願內涵,成為中國歷代畫家所喜愛的畫題,宋徽宗款、元代畫家王淵,明代的孫克弘、商喜、陸治、戴進,清代的沈振麟、沈銓等名家均曾有過創作,然多作傳統精細工筆,齊白石則以大寫意筆墨重構這一吉祥畫題,賦予其質樸生命力,構圖生動,筆墨靈動。
畫面最上方的鳳蝶以焦墨點染,翅膀紋理如篆刻飛白,在鮮豔的菊花中構成視覺焦點。中段主體為繁盛菊花,紅、黃、白多種花色交錯於層層疊疊的墨葉間,構成一團茂盛秋景,呼應陶淵明「采菊東籬」的隱逸情懷,墨葉濃淡交織體現「衰年變法」後的金石筆法。畫面下方是一隻黑白貓蜷伏而眠,身形圓潤,以大筆渲染簡潔概括,留白處巧妙表現出毛色與身體結構。貓的安閒恬靜,與飛舞之蝶相對,形成動靜對比,亦寓有「靜觀萬物動」之意。菊諧「居」,與貓蝶共同構成「安居耄耋」的民間吉祥語,反映白石老人「雅俗共融」的美學追求。
八十六歲的齊白石在此作中完成「耄耋圖」全新的詮釋,貓不再撲蝶嬉鬧,而是一幅更安然自在、豁達從容、閒適康健的生命圖景,意趣盎然。這件作品不僅是白石老人「衰年變法」的經典,更表達了中國水墨畫從傳統中走出的創新格局,當為世人所重也。
說明:
鑑藏印「慕賢珍藏」。此幅為「慕賢居」主人鄒模賢舊藏。鄒模賢,字慕賢,廣東梅縣人。1979年移居香港。曾任香港明報記者,香港藝術期刊《龍語》、《收藏天地》編輯。1988年創辦「敦煌藝術公司」,專營中國書畫金石,名噪一時。拜陸儼少為師,為其入室弟子,並與謝稚柳、程十髮、徐邦達等書畫名家頗多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