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膺Li Fang-Ying
1695-1755
借園墨梅圖長卷(袁枚、金農、鄭板橋題跋)
NT$ 12,000,000-20,000,000
RMB¥ 2,400,000-4,000,000
HK$ 3,000,000-5,000,000
-
媒材/尺寸
手卷 水墨 紙本, 48x410cm
-
款識
鄭橋鄭:蘭竹画人人所為不得好,梅花舉世所不為更不得好。惟俗工、俗僧為之,每見其幾叚大炭撐拄,吾目真惡穢欲嘔也。晴江李四哥獨為于舉世不為之時,以難見奇以孤兄氣,故其畫梅為天下先,日則凝視、夜則構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後領梅之神、達梅之性、挹梅之韻、吐梅之情,梅亦俛?就範入其剪裁。刻劃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謂剪裁者,絕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謂刻劃者絕不刻劃乃真刻劃也。官止神行人盡天,復有莫知其然而然者,問之晴江亦不自知亦不能告人也。愚來通州得賭此卷,精神濬發、興致淋漓。此卷新枝古幹夾雜飛舞,令人莫得尋其起落,吾欲坐臥其下作十日工課而後去耳。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板橋鄭燮漫題。梅根囓囓,梅苔燁燁;幾瓣冰䰟,千秋古雪。板橋又題。李方膺:借園初夏,萬綠迷離,池水盈岸,鳥語高低。約沈凡民、袁子才、金壽門共賞之。適大雨滂沱諸客不至,無聊之際命李文元吹簫,梅花樓侍者魯竹村、何蒙泉度曲,郝香山伸紙研墨画梅花長卷數十株,興之所至一氣呵成,客來一樂也,客不來又一樂也。可見天地間原有樂境,視人之尋與不尋耳。時在乾隆二十年三月立夏後六日,李方膺字晴江、南通州人。袁子才:李侯畫梅梅不奇,不敢來求袁子詩。袁子題詩詩不好,先被梅花要笑倒。李侯此卷真奇哉,請客不來梅花來。吹簫唱曲鼓舞之,樂莫乐兮畫梅時。開頭一株疑老龍,剪雲作甲翔東風。二株花葉紛槎枒,水僊玉女披袈裟。三株四株如朋友,我學彈琹君飲酒。到頭湧出崑崙山,無人敢當梅花看。此詩此畫終如何。請君再問沈補蘿。不來客袁子才題。金農:人生天地乃借境,即事抒懷本無定。李侯折柬招借園,同人皆是梅花仙。天不與人以假借,不借之借真奇緣。拖泥帶水來惡客,轉恐主人翻減色。風雨聲中雜管弦,清華才調孤高格。淋漓潑墨寫橫斜,老幹新枝共幾了。吁嗟乎,天不雨客不阻,讌會懽呼何所取,銕骨冰䰟寄此心,人與梅花共千古。乙亥初夏,晴江招集借園阻雨不果,次日題此。金農。
-
鈐印
鄭板橋: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白)、鄭燮之印(白)、乾隆東封書畫史(白)、俗吏(朱)、橄欖軒(朱)。 李方膺:晴江(白)。袁子才:袁枚之印(白)、子才子(朱)、存齋(白)。金農:金農印信(朱)。收藏印:朗盫鑒賞(白)、嗜好與俗殊酸鹹(白)、尊山谷室主人平生至愛之物(朱)、朗庵所得精品(朱)、耕雲樓(朱)、受賀樂齋書畫(朱)、梅妻鶴子先生之裔(朱)、朗庵秘玩(白)、林朗庵考藏書畫印(朱)。
-
來源
出版著錄:
1.《星期畫報·第135 期》,北京晨報社,1928 年,P.1。
2.《南畫大成 第三卷 梅花水仙》,日本興文社,1936 年。
3.《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 年,P.365。
4.《南畫大成 第三卷 梅花水仙》,藝源文物開發有限公司,1978 年,P.141。
5.《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 清》,劭華文化服務社,1978年11 月,P.365。
6.《美術縱橫·第一輯》,江蘇美術出版社,1982 年,P.125-126。
7.《上海圖書館建館三十週年紀念論文集 1952-1982》,上海圖書館,1983 年,P.58。
8.《揚州八怪評論集》,江蘇美術出版社,1989 年,P.435。
9.《揚州八怪現存畫目》,江蘇美術出版社,1991 年,P.439。
10.《鄭板橋年譜》,山東美術出版社,1991 年12 月,P.370、P.426。
11.《揚州八怪研究資料叢書 考辨集》,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 年3 月,P.456、P.476-477。
12.《揚州八怪書畫年表》,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 年,P.244。
13.《李方膺書畫集》,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年,P.12。
14.《明清中國繪畫大師研究叢書·鄭板橋》,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 年,P.318。
15.《中國書法全集·65 金農鄭燮》,榮寶齋出版社,1997 年,P.363。
16.《鄭板橋文集》,成都 巴蜀書社,1997 年,P.200-201。
17.《中國歷代畫家大觀·清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P.297。
18.《鄭板橋詩文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年,P.147-148。
19.《揚州畫派書畫全集·李方膺》,天津美術出版社,2000 年。
20.《南畫大成·2》,廣陵書社,2004 年,P.396。
21.《名家題畫》,江西美術出版社,2005 年,P.89。
22.《鄭板橋書畫編年圖目·上》,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年,P.121。
23.《鄭板橋年譜》,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7 月,P.271。
24.《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 第一輯 鄭板橋》,四川美術出版社,2019 年,P.343。 -
賞析
410 公分的宣紙徐徐展開,48 公分的天地間,數株墨
梅如蒼龍破雲、高士臨風――這是清代「揚州八怪」
之一李方膺的靈魂絕唱,一場因滂沱大雨而未竟,卻
因筆墨而永恆的「借園雅集」。長達四米有餘的卷幅,
集李方膺梅畫題識,袁枚、金農、鄭板橋三家題跋,
蘊藏文士知己間最深摯的情誼,構成清代文人藝術之
立體交響。這件承載風雅清韻與文人傲骨的《借園墨
梅圖》長卷,於帝圖藝術拍賣會隆重呈獻,將由慧眼
識寶者續寫其不朽傳奇。
李方膺(1695―1755 年),字虯仲,號晴江,江蘇南
通人,工詩文書畫。曾以父蔭出任山東樂安、蘭山,
安徽合肥等地縣令,為官清廉,嶙峋傲骨,因不肯隨
上級俯仰而被誣罷官。李方膺的畫風如其為人性格,
落墨雄肆渾厚,沉著痛快,用筆脫略恣縱,以氣勢勝。
善畫梅、蘭、竹、菊,尤以畫梅著稱,其梅花畫作以
瘦硬見長,老幹新枝,縱橫豪放、墨氣淋漓,不拘繩
墨,如其題畫詩所云「不逢摧折不離奇」。李方膺時
常往來揚州賣畫以資衣食,為「揚州八怪」之一,並
與同為八怪的鄭板橋和金農交往甚篤,鄭板橋對其畫
藝評價極高,盛稱其畫梅「為天下先」。
乾隆十六年(1751)冬,李方膺解任合肥知縣後,在
南京借寓項氏花園,題名「借園」,自號借園主人,
直至二十年(1755)返鄉後病重辭世。此期間與居於
南京的文壇泰斗袁枚,談詩論畫,情誼深厚。袁枚曾
賞析
評價其梅稱:「傲骨郁作梅樹根,奇才散作梅樹花,
孤乾長招天地風,香心不死冰霜下」可謂知音識真,
亦點明了李方膺梅畫風格之緣由。
李方膺於病重將死之際,囑託袁枚為其撰寫《李晴江
墓誌銘》,袁枚文稱其畫梅「蟠塞夭矯,於古法未有。
識者謂李公為自家寫生,晴江微笑而已」。李方膺愛
梅成癖,以畫梅自喻其倔強清高、滿懷正氣之個性,
故稱「自家寫生」,李氏並有「平生知己」、「梅花手
段」用印,更曾題畫梅詩云:「寫梅未必合時宜,莫
怪花前落墨遲。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
李方膺真性情、真筆墨,真境界,形成其梅畫之雋永
經典風格,正如此卷《借園墨梅圖》。
乾隆二十年(1755)立夏後六日,李方膺於借園邀摯
友袁枚( 子才)、金農( 壽門)共賞滿園翠色、靜聽
鳥鳴高低。然天公不作美,大雨滂沱,賓客未至。李
方膺遂即席請友人魯竹村、何蒙泉度曲清唱,郝香山
研墨鋪紙,親自提筆,乘興揮毫畫下《借園墨梅圖》
長卷,一氣呵成。構圖簡練疏朗,筆墨奔放瀟灑,梅
幹如蛟龍盤錯,花苞似寒玉凝霜。畫家從千萬橫斜花
枝中,獨取賞心數枝,筆下梅幹豪氣縱橫,梅花點圈
瀟灑出神,欹側蟠曲之勢,寫盡幽姿孤韻,氣韻高雅
清峻,宛若天成,卻超越自然之美,成就梅花藝術典
範,神韻俱足,墨色濃淡有致,令人回味無窮。
52
隔日,袁枚、金農如約而至,見長卷後震撼不已,欣
然題跋,留下千古評贊。袁枚詩作風趣雋永,起筆「李
侯畫梅梅不奇,不敢來求袁子詩」,自嘲亦戲畫,展
現兩人深厚情誼,詩文詼諧巧妙,讚李畫梅老幹如龍、
「剪雲作甲翔東風」,新枝似仙,「水僊玉女披袈
裟」,將梅花具象與想像融合,可謂詩中有畫,與畫
對話,句句形象鮮明,情趣盎然;結尾巨峰「湧出昆
侖山」,氣象萬千,不敢僅視作梅花等閒視之。金農
則以「人生天地乃借境……不借之借真奇緣」盛讚風
雨阻客反成佳話奇緣,其「淋漓潑墨寫橫斜」八字,
正寫此畫筆法之縱橫奔放,「鐵骨冰魂寄此心,人與
梅花共千古」,更升華畫意入哲理,書法更以其獨創
漆書書寫,蒼勁古拙,與畫卷精神高度契合
此卷畫成後五年,時李方膺亦已逝世五年,鄭板橋在
乾隆二十五(1760)初夏第二次來通州,郝香山呈出
此卷,板橋兩度題跋賦詩。其語極為誠摯動人,先批
俗工畫梅之庸劣,再盛讚李氏畫梅「為天下先」,並
詳述其畫法「不剪裁乃真剪裁,不刻劃乃真刻劃」,
「官止神行人盡天,復有莫知其然而然者」,強調順
其自然、妙在天成之筆墨理念,末言「欲坐臥其下作
十日工課而後去」,其傾慕醉心溢於言表,是「八怪」
間深情厚誼的最佳見證。
「客來一樂,客不來又一樂」,李方膺於題識中豁達
道出藝術與人生的真味――天地本有樂境,只在有心
人尋與不尋。而這場「未竟的雅集」,反成就了藝術
史上一次「不遇之遇」的傳奇美事。長卷涵蓋:李方
膺寫梅,老辣縱橫,滿卷奇氣之「畫魂」。袁枚題詩
詼諧精妙,與梅花對話,堪稱雙絕之「詩魄」。金農
以「漆書」題跋沉厚古拙,哲思深邃之「書韻」。更
有李方膺逝後五年,鄭板橋於通州重觀此卷,兩度題
跋致敬,完成揚州畫派最動人的隔空對話之「遺珍」。
此長卷為目前可知李方膺存世最大尺幅墨梅畫卷,加
以其摯友至交袁枚、金農題跋完整,並經鄭板橋二
次題跋賦詩,可謂揚州八怪核心成員合作「詩書畫三
絕」長卷,清代文人畫之巔峰代表,千古絕唱,萬世
不朽。
李方膺一生最愛梅花,畫梅花直至生命盡頭。此卷歷經烽火,近代東渡日本,幸得著名收藏家、「寶宋室」主人林朗庵(1884-1970)慧眼鑑藏。林氏為日本重要中國書畫收藏家,其「寶宋室」以藏宋元書畫珍品聞名,此卷入其篋中,足見其藝術地位之重。經其家族秘藏近一世紀,保存完好,墨色清潤如新,尤為難得。在出版著錄上,於1928 年北京晨報《星期畫報》公開刊載,1936 年 日本興文社《南畫大成》首度海外出版,1962 年郭味蕖《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編入藝術史座標,迄今已有25項權威記載,實為中國清代文人畫壇不世之珍。帝圖藝術拍賣會得幸為諸方家呈獻此幅《借園墨梅圖》,誠邀藏家與知音共賞此一詩書畫合璧、文人知己與藝術精神交匯的千古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