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圖藝術拍賣會Artemperor Auction

徐悲鴻Xu Bei-Hong

1895-1953

迎風駿馬圖

年代:1942

NT$ 600,000-1,200,000
RMB¥ 120,000-240,000
HK$ 150,000-300,000

  • 媒材/尺寸

    立軸 水墨 紙本, 91.5x52.5cm

  • 款識

    壬午晚秋,悲鴻重慶作。

  • 鈐印

    東海王孫(白)。

  • 來源

    出版:《徐悲鴻畫馬集》,臺北中華書畫出版社,1981年7月1日增訂版,圖版「迎風」。

  • 賞析

    歷經大時代巨變的徐悲鴻,正值日本侵華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災害最為嚴重的時期,這位偉大的愛國藝術家積極以畫作來救國,國府移駐重慶發佈《還都令》的8年半期間,重慶成為中國的「戰時首都」。也是此畫駿馬當時作畫的地點。

    徐悲鴻1942 從雲南回國,在昆明舉行畫展,全部的收入捐獻勞軍。 同年返重慶中央大學任教。居沙坪壩,開始籌備中國美術學院。此幅駿馬圖將馬的雄健佇立、顧盼、遐思之姿表現無遺。馬首看向左方,馬鬃和馬尾飄逸,他運用了書法飛白的技巧,駿馬全身線條如鋼絲盤曲,圓潤而有挺勁,各局部結構線條籍由水墨變化豐富,展現出駿馬的灑脫外在風貌。圖中之馬體形高大、雄健,頭頸昂揚,四顧不凡,有龍種之態,亦是代表我堅持全民抗日愛國情操。

    他筆下的馬,明明是靜態的,卻讓人感覺躍然紙上、栩栩如生,這就要歸根於徐悲鴻的書法和造型功底了。書畫本一家,兩相加成,倍增飄逸飛動之靈性。對於畫走獸來說,最重要的是就是造型,不僅要皮像也要肉像,所以就要瞭解馬的內部結構,骨頭以及肌肉的形態,輪廓以線塑形,線條勾勒得準確、細勁、灑脫,顯示出作者具有深厚的素描寫生功力。馬體的各部位以濃淡墨暈染,畫家在突起處先以重墨勾出,又以淡墨暈染,顯得既有中國畫的骨法用筆,又有強烈的立體感,同時也更突出了馬的神駿氣質。在層層筆墨深淺變化中表現出其體積感、質感和明暗關係,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不僅充分發揮傳統筆墨的輕重、疾徐、枯濕、濃淡、疏密、聚散的節奏韻律的抒情性,而且充分掌握筆墨作為「造型語言」的嚴格寫生、寫實的造型性,使兩者巧妙地合而為一,因此不管哪個角度、哪種動態看,徐悲鴻的馬都生動自然。他的水墨駿馬也標誌著中西融合的藝術理論和理想在創作實踐中的最高成就。

    此件駿馬圖民國原裝雙色精裱,足證當時的收藏者亦極度寶愛此作,歷經戰亂的時代,由故都重慶再現寶島臺灣,超過80年依然保存完好,神靈護持得者寶之也。


拍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