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 洋彩胭脂紅地軋道團花山水盌
NT$ 800,000-1,200,000
RMB¥ 160,000-240,000
HK$ 200,000-300,000
-
媒材/尺寸
D:14.2cm
-
款識
《大清道光年製》款
-
來源
香港蘇富比 2017.12.1 lot.652
-
賞析
清代陶瓷史中「琺瑯彩」瓷器,可分為「畫琺瑯」與「洋彩」兩類。歷雍正、乾隆兩朝督陶官唐英曾前後明確記載「洋彩」瓷器緣由與特點,《陶務敘略碑記》:「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琺瑯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陶冶圖冊‧圓琢洋彩》:「圓琢白器,五彩繪畫,摹仿西洋,故曰洋彩。須選素習繪事高手……以白瓷片染畫試燒,必熟諳顏料,火侯之性……總以眼明心細,手準為佳,所用顏料與琺瑯色同。」
台北故宮博物院前研究員廖寶秀女士,從史冊檔案中的梳理,並配合傳世實物比較,更確認了史料文本的記載。瓷胎洋彩與瓷胎畫琺瑯,皆以琺瑯彩為彩繪原料,同屬於「琺瑯彩瓷」,特點在於洋彩多以西方繪畫畫法入作,並於景德鎮御窯廠獨立完成,均屬清代御窯精品。而我們亦可以從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琺瑯玻璃磁胎宜興陳設擋》、《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兩檔案中,將瓷胎洋彩與瓷胎畫琺瑯,別於一般瓷器品種,而是統一歸入珍貴的「琺瑯器」,做為最有力的佐證。
根據清宮檔案,洋彩琺瑯瓷燒製主要用途分為三大類,一是歸入乾清宮,與松花石硯、痕都斯坦玉等文物收藏,以彰顯盛清功業;二是各宮殿陳設,由如檔案常見旨交送圓明園或各宮殿擺放;三是皇帝御用器,送御膳茶房。本「清道光 洋彩胭脂紅地軋道團花山水紋碗」即為本朝御用器,於道光元年拾貳月《御膳房銅磁琺瑯等樣器皿底檔》可見記載(附圖1)。
碗敞口,弧壁,深腹,圈足。碗裏施白釉,內繪一描金寶相花,以花蕊為中心,如漩渦、如旭日陽光向外綻放,美不勝收。碗外壁作圓形開光,以團花形式分別描繪「攜琴訪友」、「踏雪尋梅」、「雪夜讀書」、「寒江獨釣」四圖。外壁施以胭脂紅琺瑯彩料,並錐剔鳳尾形捲草錦紋,即為清宮檔案中所稱之的「錦上添花」。圖紋相間處,鉤繪有巴洛克式西洋花卉,中西合璧,相互輝映。這類「錦上添花洋彩琺瑯瓷」器製作費時費工,瓷器至少需經三次燒造,僅見於高品質帝王御用瓷器。器底書有「大清道光年製」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本朝款識。
相似作品可參考,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1999年出版《故宮博物院藏文物大系-琺瑯彩‧粉彩》P.242 (附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