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Fu Bao-Shi
1904-1965
靖節先生像
年代:1962
NT$ 3,000,000-5,000,000
RMB¥ 600,000-1,000,000
HK$ 750,000-1,250,000
-
媒材/尺寸
立軸 設色 紙本, 68.5x36cm
-
款識
靖節先生象,此十餘年前所寫,今補成之,壬寅初夏抱石記。
-
鈐印
傅(朱)、紀年印:壬寅(朱)。
-
來源
出版:《傅抱石年譜(增訂本補編)》,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P.395。
-
賞析
這幅完成於1962 年( 壬寅)的陶淵明像,承載著特殊的時空密碼。傅抱石在題識中透露「此十餘年前所寫,今補成之」,暗示畫作始創於1950 年代初期,細寫陶淵明人物之初稿,而最終完成時正值藝術家創作巔峰期。這種跨越時空的創作過程,恰與畫中陶淵明的形象形成微妙呼應――一位穿越千年的精神偶像,在20 世紀中期重新被筆墨喚醒。紀年印「壬寅」的方正規整,與「傅」字圓印形成對比,既尊重傳統的莊重,又強調個性的解脫。
畫面左上角斜出的松樹絕非隨意點綴。其枝幹虯曲如龍,以傅抱石特有的「抱石皴」寫出,墨色由濃至淡,彷彿從歷史深處延伸至當下。松枝向下蜿蜒至人物身旁的構圖處理,創造性地實現了「松人合一」的境界:松針的尖銳挺拔如靖節先生剛正不阿的品格、主幹的歷史感肌理暗喻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風骨、枝條的延伸方向與人物視線形成張力,暗示精神世界的向外輻射。
這種將植物人格化的表現手法,超越了傳統人物畫的配景慣例,使松樹成為解讀陶淵明精神的重要特色。傅抱石45 歲筆下的陶淵明形象初稿顛覆了歷代白描傳統:
1. 面部刻畫:以淡赭渲染,突出「環堵蕭然」的清臒,眉宇間卻以焦墨點出炯炯眼神,頭戴透明紗帽,亦以淡墨烘染用筆細緻精準。
2. 衣紋處理:寬袍大袖以破筆散鋒寫出,既見「短褐穿結」的貧士形象,又具「揮杯勸孤影」的詩人瀟灑。
3. 姿態設計:微傾的走姿,表現「采菊東籬下」的閒適與「猛志固常在」的內心張力。
此幅《靖節先生像》以篆書題寫「靖節先生象」,蒼勁古樸的筆觸與陶淵明高古清逸的氣質完美呼應,成為畫面最醒目的命題。傅抱石罕見以篆書題寫畫名,與其常用的行草書形成鮮明對比,表現對陶淵明人格的「金石化」詮釋,這幅《靖節先生像》我們不僅是看到一位東晉隱士,更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文化精神傳續至今仍在畫面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