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圖藝術拍賣會Artemperor Auction

吳昌碩、沈曾植、張騫、鄭孝胥Wu Chang-Shuo、Shen Zeng-Zhi、Zhang Jian、Zheng Xiao-Xu

1844-1927、1850-1922、1853-1926、1860-1938

吳昌碩沈曾植張謇鄭孝胥(乾隆四色宮絹)法書四屏

年代:1922

NT$ 2,500,000-4,000,000
RMB¥ 500,000-800,000
HK$ 625,000-1,000,000

  • 媒材/尺寸

    立軸 水墨 四色手繪絹本, 131x62cm x4

  • 款識


    1.吳昌碩:猷,作原作,衟徒我辭,除,帥彼阪,草,為世里,微域迺罟,栗,柞棫其,椶?,庸庸。
    節臨臼鼓為豹君先生大雅之屬,時壬戌閏五月,客海上禪甓軒,吳昌碩老缶年七十有九。
    2.沈曾植:普慈寺後千竿竹,醉裏曾看碧玉椽。倦客再遊行老矣,高僧一咲故依然。久參白足知禪味,苦厭黃公聒晝眠。惟有兩株紅百葉,晚來猶得向人妍。豹君仁兄大雅之屬,寐叟。
    3.張謇:顏刑部書家者流,精極筆法,水鏡之辨,許在末行。又以尚書司勳郎盧象、小宗伯張正言,曾為歌詩,故敘之曰: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概通疎。
    豹君賢弟,謇。
    4.鄭孝胥:楙漢之際,或居于楙。或集于梁,君纘其緒。華南西畺,濱近聖禹。飲汶茹汸,總角好學。治春秋嚴氏經。
    豹君仁兄大雅屬,壬戌夏日孝胥。

  • 鈐印


    1.吳昌碩:俊卿之印(朱)、倉碩(白)。
    2.沈曾植:知一念即無量劫(朱)、曾植印信(朱)、海日樓(白)。
    3.張謇:通州張謇之印(白)。
    4.鄭孝胥:鄭孝胥印(白)、蘇戡(朱)。
    鑑藏印:豹君真賞(白)、抱真所藏(朱)、家在江海之濱(朱)、沈秉璜印(朱)、秉璜心賞(白)、海門沈氏珍藏(朱)。
    簽條:
    1.吳昌碩司馬石鼓神品。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健正堂珍藏,安吉張忍盫署簽。
    2.沈子培方伯真楷逸品。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健正堂珍藏,安吉張忍盫署簽。
    3.張嗇庵殿撰大草清品。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健正堂珍藏,安吉張忍盫署耑。
    4.鄭蘇戡方伯隸書雋品。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健正堂珍藏,安吉張忍盫署簽。

  • 來源

    《柳鳳居藏書法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12月,P.182。

  • 出版/備註

    沈氏珍藏

  • 賞析

    上款人:王人文(1854-1939)字采臣,一字采丞,又字豹君,號遯廬,雲南大理人。光緒12年進士,宣統3年任川滇邊務大臣。民國時任參議院議員,四川宣撫使。清時官至四川總督,辛亥革命後,曾被武昌政府譽為四川革命「八大功臣之一」,抗戰時期,拒任偽職,隱居天津。

    賞析:
    本件吳昌碩、沈曾植、張謇、鄭孝胥(乾隆四色宮絹)法書四屏,由吳昌碩領銜石鼓文;吳昌碩的篆書奠基於長期的《石鼓文》臨習和創作,開始游離單純的工整,在書作中增添了先秦石刻的原始氣魄,熔洽三代鐘鼎、刻石等文字體勢,以線條的分合聚散,筆畫的粗細快慢,墨色的渴潤變化,表現出強烈的韻律感和蒼勁樸茂的意趣,最終形成獨有的自我面貌。70歲後的篆書作品,剛柔並濟,古拙渾厚,氣力更加突出。

    本作節錄自十鼓第五篇,創作於1922年5月,缶翁時乃79歲,已展現出其成熟時期,面貌獨特的篆書風格。除已得石鼓文「用筆宜悠肆而沈穆,宜圓勁而嚴峻」的精神氣息,並達到他所提出「宜重嚴而不滯,宜虛宕而不弱」的境界。吳昌碩將《石鼓文》的筆畫結構做了巧妙的布局變化,改變原來對稱平衡的工整樣貌,由方正拉長而取縱勢並略帶欹側,筆劃有較多的直線,結體偏長,中宮縮緊,增強書寫性的效果,藏鋒入筆中鋒行筆,最後提筆收尾,以飽滿的墨量書寫,行筆間略帶枯筆,呈現厚實雄渾之感,氣勢沉著凝鍊,結體以左右上下參差取姿勢,別出新裁,呈現出鮮明創新的個人風格。查閱故宮博物院藏品即有「豹君先生」上款之吳昌碩畫友竹圖立軸跋文:「辛酉(西元一九二一年)五月豹君仁兄得於淮上。老缶。」其中所鈐收傳印記:沈抱真印、海門沈氏藏、豹君賞鑑,均與本法書為同時遞藏者,與本件同上款「豹君」先生法書四屏相同,故提請諸藏家掌握此良機典藏與故宮同等級 的法書四屏並書於難得珍貴的乾隆四色宮絹上,殊堪珍寶。

    說明: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號巽齋,別號乙盫,晚號寐叟,浙江省嘉興府嘉興縣人,沈維鐈孫,光緒6年(1880)進士,同年5月,著分部學習。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江西廣信、南昌知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安徽提學使,署布政使。光緒21年(1895),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主張維新變法,成立強學會。蒙元史地學者、書法家、史學家、同光體詩人,「於學無所不窺」,樸學宗師。
    張謇(1853-1926),生於今江蘇海門,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光緒20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擅書法,學顏、歐。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曾劾李鴻章妥協。後返裡興辦實業。辛亥革命時期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北京政府農商總長。
    鄭孝胥(1860-1938),字蘇龕,號海藏,福建省閩縣(今福州)人,光緒8年(1882)年中福建鄉試第一名(解元),光緒15年(1889)考取內閣中書,光緒17年(1891)出任駐日公使書記官,返國後曾任四川省商礦大臣、湖南布政使。民國以後,以前清遺老自居。1924年奉末代皇帝溥儀旨入京,封為內務府大臣。1932年溥儀在日本的扶持下於東北成立滿州國,鄭孝胥出任國務總理兼陸軍大臣、文教部長。1935 年4 月11 日,臺灣的新竹、臺中一代大地震,災情極為慘重。新竹出身的滿州國外交部長謝介石(1878-1954),除了捐輸救助之外,更發起滿州國名家書畫義賣展以賑災,募得34位滿州國高官顯宦333件作品,於7月下旬在臺北臺灣教育會館公開義賣展,結果該(1935)年5月剛卸任的前總理鄭孝胥的十件作品全部售出,顯示出最旺的人氣。


拍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