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厂 Wang Fu-An
1880-1960
王福厂篆刻〈溥儒〉青田石葡萄凍平頭方章
年代:1943
NT$ 100,000-200,000
RMB¥ 20,000-40,000
HK$ 25,000-50,000
-
媒材/尺寸
青田石葡萄凍, 1.4 x 1.4 x 4 公分
-
款識
印文:溥儒(白文)
邊款:癸未暮春之初 福厂作於春住樓 -
來源
1.《溥心畬書畫全集》,乾隆圖書無限公司,1978 年,溥儒書畫鈐章。
2.《溥心畬繪畫藝術之研究》,臺灣省立美術館,1992 年,圖107溥心畬常用之印,P.137。 -
出版/備註
寒玉遺珎(增補版)
撰文:古質
溥心畬先生(1896—1963),生於大清北京,愛新覺羅氏,滿族鑲藍旗,名儒,乃光緒皇帝所賜。秉性聰穎,夙慧早發,詩、文、書、畫諸藝,自幼在居於北京恭王府時期便已植奠根基。時人對其之譽,無論是與張大千(1899—1983)並論「南張北溥」,抑或與張大千、黃君璧(1898—1991)合稱「渡海三家」,均可見其於近現代藝術史上之份量。其與以清宗室後裔為主的畫家溥伒(1893—1966)、溥僩(1901—1966)、溥佺(1913—1992)、溥佐(1918—2001)、啟功(1912—2005)等曾共組「松風畫會」,與當時由金北樓(1878—1926)之子金開藩(1895—1946)與北樓三妹金陶陶(1884—1939)及陳少梅(1909—1954)等人籌組並為骨幹的「湖社畫會」,堪稱當時京津畫壇最重要的兩個畫會組織。近年兩岸研究「溥學」之風漸興,其書畫中自然流露之文人氣息更是許多後學者習藝之典範。
二位近現代在中國書畫創作領域中具有拔尖成就的溥心畬、張大千對於書畫作品上的用印也各有好惡與堅持。
縱觀大千創作生涯之中,早年所用之印,無疑以方介堪(1901—1987)、陳巨來(1904—1984)兩家為其所治之數最多,而與大千同享盛名的舊王孫溥心畬對陳巨來所治之印亦情有獨鍾,二人於此,英雄之見略同。兩岸分治後,溥王孫與大千居士二位太師書畫用印,除大千偶爾還輾轉求印,多數也皆轉而託囑同期渡海來臺諸位藝友為之奏刀。
溥老早期用印風格多半較為麤疏,此與許多不真了解之人總以為其出身貴胄,物質上肯定樣樣講究,項項不凡,而於鑒真別偽時總把款印麤簡者視為偽作,此真大謬。會有此一狀況,一則或許當時滿人已非掌政者,二來兵燹仍多,時局也詭譎變動,雖其尚居京城,但可能也因正式習畫較晚,尚未著意於此,所以並不像大千在約莫同期,便已四處求訪名家治印。另可能亦有個人當時對書畫鈐印一事重視程度之別,所以就二人一生書畫用印之數相比,溥老的書畫用印粗估約二百餘至三百之間,而大千則有冠於近代書畫家的三千餘印之數。
後當溥老書畫漸入成熟之境,其用印亦可見隨之更加講究。王福厂(1880—1960)、周康元(1891—1961)、酒金堃(1923—?)幾位曾居游北京或與北京有所淵源者陸續為其治印。繼之有近代細朱第一高手之譽的陳巨來亦在其師趙叔孺(1874—1945)的薦舉之下,由楊嘯天引薦成為溥老在客居杭州乃至上海時,尚未渡海前最為賞識的印人,並大量為其治印,總數不下五十。後經舟山島再輾轉渡海期間,有相當數量之印於途次遺失。直至來臺後才又得王壯爲(1909—1998)、曾紹杰(1910—1988)等人治印,至最終數年方有時客香江的趙鶴琴(1895—1971)加入為其治印之行列。
至於大千早期用印,自作印及方介堪所刻為多,亦間有其他名家之作,如王福厂、壽石工(1885—1950)、簡琴齋(1888—1950)等,直至認識陳巨來後,大千亦對陳氏印風折服,同樣倩請陳巨來治印甚多。於此,幾乎可說陳巨來當是近代中國繪畫南北兩大宗師尚未渡海前,同等重視的唯一印人。
渡海之後,趙鶴琴、臺靜農(1902—1990)、王壯為、曾紹杰數位均是當年北溥南張二大巨匠共同欣賞者。因大千壽長,且早與臺靜農多有交集,故得其印方數略多;而溥老僅有1961年臺老爲瑑〈義熙甲子〉朱文章一方,與臺老爲大千所作諸印現皆藏於臺北故宮。
至於趙鶴琴、王壯為、曾紹杰三人所作,則有部分藏於臺北故宮,部分尚在民間。
陳巨來篆刻〈確然無欲〉、〈乾坤一腐儒〉、〈志在高山〉、〈江山為助筆縱橫〉、〈一片江南〉,王壯爲篆刻〈幾樹某(梅)花半輪月〉、〈樂〉與曾紹杰篆刻〈半牀(床)紅豆〉、〈西山逸士〉(無款,與王壯爲篆刻〈樂〉合為兩面印)、〈腰下寶玦青珊瑚〉(無款)等數方都是時見鈐於書畫作品上之常用印,亦是見載於前述諸家篆刻印輯之印人經典作品。
其子媳溥孝華(1924—1992)先生及姚兆明(1934—1986)女士與華岡素有淵源,曾於溥老作品三分故宮、史博、華岡之外,另私下捐予華岡「溥家圖稿」ㄧ批,內含溥老北京時期畫稿及師生摹稿、創稿等;然因其低調行事,當年鮮有人知。溥孝華先生1992年仙去,因無子承,當年便由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秦孝儀(1921—2007)受委託董理其事,丑輝瑛、羅淑琴、王鳳嶠、曾其、戴中一、陳明卿、陳玉秀、溥毓岐等八位溥家故舊組成「溥孝華先生遺物處理小組」將溥心畬先生作品分託臺北故宮、史博館及華岡博物館管理。
就印章部分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溥老常用姓名、字號章、「寒玉堂」齋館章及詩文閒章共30枚31面32印影(含連珠印一枚、雙面印一枚),其中陳巨來篆印11方,趙鶴琴4方、王壯爲4方、林千石3方(詳註1)、臺靜農與曾紹杰、吳翔鴻(應為吳翔鳴,詳註2)、南洋印人張丹農各1方,餘皆無款。前述諸印印影皆載於2021年展覽專輯中,於當年大展呈現眾人眼前。
華岡博物館則有25方溥家藏印及用印。其中古代鉨印包括戰國古鉨並秦鉨8枚、漢印4枚6面,及王壯爲所治〈鏤煙剪霧〉朱文、西閑人款〈鏤煙剪霧〉白文印各一,與王壯爲、江兆申等人爲溥孝華、姚兆明所治名號章與無署款之印些許。諸印於2018年「舊王孫——溥儒書畫展」中展出,並見載於同年出版之《舊王孫——溥儒書畫》輯。
此二批已分別託管於臺北故宮及華岡博物館的溥家藏印或書畫用印,除去王孫子嗣溥孝華夫婦名印外,在近年幾次與當年溥家有所接觸並知其事之前輩長者探問、請益,而知當年溥心畬乃親自將個人用印、藏印分成兩組,連同書畫作品裝成四箱,兩兩一組,在溥老晚年時令溥孝華與李墨雲(1918—2013)以不開箱的「盲選」方式,各自擇取一組。而歸屬溥孝華的部分便是後來入臺北故宮與華岡博物館者。而今拍場所見者則是當年李墨雲所留部分,唯其中已有數印在李墨雲晚年時便或售、或贈予他人。
在大千三千用印與溥老二百餘方用印中,同文復刻現象屢見不鮮。其中大千是時以同文委託不同印人刊刻,頗有令受囑印人各騁其能、各自較勁之意,僅有少數早年自作自用印遺失,後囑臺老復刻之例。而溥王孫亦有如前狀況,倩不同印人為其治同文之印;然除此之外,另有相當數量是要求同文及類同布局委託仿刻。這裏頭有些印人在受託仿刻後署款並略誌受託梗概,另亦有部分仿刻無款,或許是學生輩為之,或其他因由而無款。由是可見溥老對幾枚舊印情感之深 ,遂於失印後一再請人摹刻。另亦有少數姓名字號章原印尚在,但仍委請復刻者,此或有其它考量。
再論溥老用印選句 ,往往以典雅爲尚,亦多有典故,其學養淳厚,可證之於印;大千用印,選句則有雅有俗,或自我創典,不讓古人。
而在諸多旁人主動獻印之情況下,溥老與大千亦非全盤照收。二位不用之印 ,大千太師多因風格不合書畫而捨之、卻之,而溥太師則多半因人。
溥老對人之好惡與人性之瞭然,透過其用印一事,或可窺見並引以為證。也知其心中清明,與外界時認其不敏於人情世故或有出入,實情當不若此。只是舊王孫的身分,或許是其不得不於一般場合表現如斯的關鍵因素。但反向觀之,這樣的身分,某種程度也令其讓外界看似乖謬任性之行為多了幾分底氣。或許這就是舊王孫自我嘲解為「乾坤一腐儒」的無奈與可愛吧!
註:
1. 本文所錄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溥心畬用印統計部份,所有人名系按臺北故宮博物院2021年出版《文人畫最後一筆—溥心畬書畫特展》圖錄所列原文字內容。
落款「千石」之作,計有三方,一方〈垂虹〉、一方〈心 . 畬〉連珠、一方〈溥儒之印〉,觀其窮款「千石」刀痕似亦有可能為簡千石,而非圖錄所記之林千石。然此三件看似「千石」之作,無論參看簡千石或林千石存世作品,恐皆不似,可能都只存「千石」款,原印面已被磨掉。現存印面作者另有其人。
2.本文所錄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溥心畬用印統計部份,所有人名系按臺北故宮博物院2021年出版《文人畫最後一筆—溥心畬書畫特展》圖錄所列原文字內容。唯該圖錄中所列之「吳翔鴻」當為「吳翔鳴」。 -
賞析
王福厂(1880—1960)本名王禔,號福盦,七十歳以後自號持默老人,齋名麋研(硯)齋、春駐樓,浙江仁和人,乃近代浙派代表人物,1904年與葉銘、丁輔之、吳隱等創設「西泠印社」,為西泠創社四君子之一。幼承家學,通訓詁。十餘歲便能篆刻,印章主學浙派,旁及皖派,書學石鼓文及秦人小篆。印風典麗秀雅,雖走工穩ㄧ路,然與同期之趙叔孺、陳巨來等整飾印風有別,善以細切體現篆刻刀趣,布局亦甚穩妥多變,尤精於多字印。民國成立後,任職北洋政府印鑄局,兼故宮鑑定委員。與唐醉石共同主持國璽刊治工作。1930年後辭去公務,以鬻藝自給。坊間傳言其45歲後因觸電傷腦,時有暈眩之症,不耐久站、久坐,故篆印多斜躺椅上,一任石屑飄散其身。治印時好煙,亦繫一小鏡於右手小指,以便隨時察看印面。一生治印逾萬枚,有《糜研齋印存》等多種印譜行世。門下以韓登安、頓立夫等最得其真傳。
王福盫在近代篆刻史上當是享大名者,其所作精謹秀麗,與斝翁陳巨來堪稱民初以此路印風領一時風騷之雙駿,其人其印無須多費文字介紹,但其原為土木工程專長之背景,知之者則略少,其提攜後進而不居功之事,亦尟為後人論及。頓立夫、韓登安、高式熊、江成之等人均曾受其照撫。
此印年款癸未,乃1943年,王福厂時年64,溥王孫年正48,時王氏已無任官職,專事書法、篆刻。其所用石材為青田葡萄凍,蓋因色、相得名。此石種主產於青田季山、周村一帶,乃青田舊坑名品,質佳者甚為難得。
曾紹杰編輯發行王福厂篆刻《麋研齋印存》(王福厂先生百歲誕辰紀念本),民國76年5月再版中,可見其為溥老所篆印作如下:頁二八二 〈溥儒〉 (白文四靈印)、〈溥儒〉 (白文三靈印),頁二八三 〈舊王孫〉(朱文)、〈西山逸士〉 (朱文),頁二八四 〈溥儒之印〉 (白文)、〈心畬書畫〉 (朱文),頁二八五 〈腰下寶玦青珊瑚〉 (白文)。
此印當年雖未被曾紹杰收錄於王福厂印譜中,然亦可見於諸多溥老用印著錄中,為溥老常用姓名章其一。就溥老常用姓名章而言,其攜來臺灣之名家原印無多,其中多數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託管,此印或堪稱尚留民間之遺珍。(古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