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Zhang Da-Qian
1899-1983
秋意沒骨山水圖
年代:1934
NT$ 12,000,000-20,000,000
RMB¥ 2,400,000-4,000,000
HK$ 3,000,000-5,000,000
-
媒材/尺寸
立軸 設色 紙本, 110x43.5cm
-
款識
題簽:大千居士仿石濤山水長卷,臺靜農題。
綠齊三徑草,秋到一柴荊。甲戌夏五避暑萬壽山聽鸝館用飛白兼沒骨法為此。蜀人張爰。 -
鈐印
張爰私印(白)、蜀客(朱)、兩到黃山絕頂人(朱)、大千居士(白)。
-
來源
出版:
1.《張大千畫集》,香港集古齋,1982 年,編號 4。
2.《再現渡海三家藝韻風華畫集》,國立國父紀念館,2011年,P.21。
3.《千古傳奇—張大千藝術展作品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P.30。
4.《江山萬里—張大千藝術展》,中國美術館,2014年,P.47。 -
賞析
大千先生甲戌(1934)年八月從蘇州赴北平寓
居頤和園聽鸝館,本幅即創作於該時期。大千
在北平萬壽山避暑,於聽鸝館中雅聚、聽樂、
膳食自是心情特好之時期,故創作出此精雅青
綠著色沒骨山水,畫幅並錄寫大千仰慕的石濤
詩句「綠齊三徑草,秋到一柴荊」,清新怡人。
遠近重山直聳天際,高遠視野有著悠遠景深,
山谷河渚間一片青草綠坡地,小徑蜿蜒,高士
寂然獨坐於山齋室內,此幽靜山齋後植有蕉葉、
雜木。齋前雙松昂然高立,綠意草樹間雜以點
染紅葉,表明時序已然入秋,題以秋意詩境,
益增秋涼消暑之氣。
張大千的没骨著色山水約出現於1930 年代中
期,其喜作純彩色不施墨線的傳統「沒骨山
水」,並經由晚明董其昌上追至六朝張僧繇和
唐朝楊昇,此際他的設色相較諸名家之小青綠
已獨樹一幟。大千於聽鸝館中暢意展現沒骨法
之技巧,並間以飛白法完成此畫,是故在設色
山石間有著明顯的皴法痕跡,於題識落款中他
清晰地寫明技法與明確的年款、地點,可證此
沒骨青綠山水為大千先生所開創之「飛白兼沒
骨法」,是故在設色山石間有著明顯的皴法痕
跡,增添視覺豐富性。
經查本幅有著多次重要著錄,其中1982 年香
港集古齋出版時,大千先生已定居臺北,此作
曾為北京榮寶齋王大山舊藏,現藏家於1997
年購藏寶愛至今,其學養閱歷宏廣,有言:「本
幅沒骨青綠山水可能為大千最早期出版的沒骨
山水代表作。」
張大千曾追溯並簡括沒骨山水的歷史:「以吾
家張僧繇法,繼其軌者,唐有楊昇,宋有王希
孟,元無傳焉。明則董玄宰墨戲之餘,時復為
之……有清三百年,遂成絕響。」文意中,大
千自信地表示其為直接承繼此沒骨山水之重要
歷史一人,而這個傳統不僅表現在他的早期沒
骨山水,爾後也成為其開創出潑彩法的本源養
分因素之一。以此觀之,就大千的整體藝術成
就歷程,本幅作為研究大千沒骨青綠山水畫的
開端當是極為珍貴,諸方家可知此作之意義,
有識者可寶之。
註:萬壽山位於北京西北郊頤和園。遼金時期始
建金山行宮,稱為金山。元代時改名瓮山。1751
年乾隆帝為了慶祝母親的六十大壽改名為萬壽山。
註:聽鸝館始建於乾隆年間,是慈禧太后常來欣
賞戲曲和音樂的地方,其牌匾由慈禧太后親筆手
書,滿清皇族溥傑亦曾為聽鸝館題字「宮廷壽
宴」。新中國成立後,聽鸝館被定為專門接待中
國中央首長和外國貴賓的場所。
復經查考張大千歷年創作沒骨青綠山水於 1935
年作巫峽清秋圖 (附圖一),於香港佳士得2011年春季拍賣會拍出成交金額19,700,000 元港幣(約8500 萬台幣),同年創作秋江閑釣圖 (附圖二),於中國嘉德2011 年秋季拍賣會拍出成交價 13,225,000 元 人 民 幣(約 5800萬台幣);1947 年所作仿王希孟手里江山圖 (附圖三),於香港蘇富比2022年春季拍賣會拍賣成交370,495,000 元港幣(約14.8 億台幣),張大千黃山文殊院雲海圖 (附圖四),未紀年款,於中國嘉德2020 年秋季拍賣會拍出 35,075,000 元人民幣(約 1.5億台幣),經查考比對有名確創作年款之大千擬唐楊昇沒骨法之作品,本件拍品當為沒骨青綠的創始之作,足當大風堂煙雲供養名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