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白玉蘇武牧羊
NT$ 1,200,000-2,000,000
RMB¥ 240,000-400,000
HK$ 300,000-500,000
-
媒材/尺寸
H16cm
-
來源
香港蘇富比 1988.5.17-18 lot.541
出版:
1.《清代玉雕之美》,台北歷史博物館,1997年,210頁。
展覽:
1.「清代玉雕藝術」1997.9.7-1998.3.1,加州寶爾文化藝術博物館。
2.「清代玉雕藝術」1998.4.3-1998.9.7,德州休士頓自然科學博物館。 -
賞析
本件清乾隆白玉蘇武牧羊,擇用整料上乘和闐白玉雕琢而成,玉質凝潤細膩,泛乳白柔光,瑩澤溫婉,肌理瑩潔細膩,盡顯乾隆玉器選材之至高標準。本器取材自《漢書‧蘇武傳》典故,寓意忠節高尚。通體圓雕構成,蘇武立姿從容,髻髮高束,鬚眉分明,神態安詳而內蘊堅毅。左手執簡,右臂自然垂落,衣袍隨身姿飄曳,褶線婉轉流暢,刀法圓融嫻熟,線條起伏之間韻律盎然,盡展乾隆盛世玉雕工藝之精妙造詣。
此件清乾隆白玉蘇武牧羊,取材自中國歷史典故「蘇武牧羊」,以整料白玉圓雕而成。玉雕呈立像構圖,蘇武手持簡牘,長鬚微卷,雙目下垂,面容安詳沉靜,神情中透出堅定與從容,應即蘇武形象。其身著長袍,衣褶自然垂墜,裙擺翻卷飄逸,呈隨風揚起之態,線條起伏之間極富韻律感,巧妙展現人物於荒寒之地依然從容堅忍之氣度。蘇武左手持簡,右臂自然垂落,姿態穩健恬靜,衣袍袖口收束得宜,袖褶轉折流暢,細節之處皆見匠人之細緻觀察與嫻熟刀法。
人物腳下雕飾二羊,一立一伏,分別呈昂首與臥姿。立羊緊貼人物側旁,頭部微仰,表情恬和;臥羊伏地,四肢收束,安然自若。兩羊體態豐碩,蹄足穩健,毛髮以細刀刻畫,層層分明,展現生動自然之神態。羊與人物衣袂交疊之處雕刻得宜,構圖得當,空間轉折處更顯立體巧思,呈現出蘇武與牧羊為伴之堅苦歲月。
「蘇武牧羊」出自《漢書·蘇武傳》。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因拒絕屈服於敵,被流放北海,迫其牧羊為生。匈奴以「牧北海之羊,待其生子」為限,冀其永無歸期。然蘇武持節不屈,堅守忠節,歷十九年而返,成為中國歷史中忠義精神的象徵,亦為後世士人所景仰的典範。
羊在中國文化中亦具吉祥之義,不僅因其音通「祥」,有「吉祥如意」之象,亦因其性溫馴和順,象徵仁厚與善良。《詩經》有「吉羊」之語,《禮記》言「羊為美味」,又《說文》曰:「羊,祥也」,足見古人以羊為瑞獸,寓意溫良仁德與祥和之氣。
總觀本件白玉蘇武牧羊擺件,所用玉材潔白凝潤,質地細密,溫潤柔和。整體構圖嚴謹穩妥,人物造型神態自然,衣紋起伏流暢,動靜相映;山羊形象生動傳神,刻畫入微,盡顯工匠刀法之純熟。此作不僅準確再現「蘇武牧羊」之歷史典故,崇揚忠節高尚情操,更充分體現乾隆時期玉雕工藝之精湛水準,堪為清代人物玉雕中之典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