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圖藝術拍賣會Artemperor Auction

清乾隆 白玉帶皮巧雕包袱瓶

NT$ 3,000,000-5,000,000
RMB¥ 600,000-1,000,000
HK$ 750,000-1,250,000

  • 媒材/尺寸

    H21.8cm

  • 來源


    香港蘇富比 1986.11.19 lot.379。

    出版:
    1.《清玉掇英》,美國中華藝文基金會,1995年,68-69頁。
    2.《清代玉雕之美》,台北歷史博物館,1997年,178頁。

    展覽:
    1.「清代玉雕藝術」1997.9.7-1998.3.1,加州寶爾文化藝術博物館。
    2.「清代玉雕藝術」1998.4.3-1998.9.7,德州休士頓自然科學博物館。

  • 賞析

    清乾隆白玉帶皮巧雕包袱瓶,選用溫潤潔白之上乘玉材,局部赭皮斑斕,如彩絲輕披,映襯素白,層次自然。工匠因材施藝,化赭皮為瓶肩纏綬,宛若錦帛輕覆,紅褐與素白錯落交融,凝雅之中自見雍容氣度。
    瓶形修長俊秀,線條舒展而不失勁挺,頸部飾曲棱方耳,肩部轉折流暢,瓶蓋陰刻蓮紋,紋飾清雅細緻。瓶肩綬結翻轉錯落,絲帶宛如迎風輕舞,陰刻織紋細密精微,幾疑真織,於靜物之中寓流動之意,觀之如詩如畫。
    整體設計繁簡得宜,素潔瓶身襯托繁縟包袱,虛實相映,動靜互生,造型與色澤、工藝與構圖交融無間。既含蓄內斂,又瑰麗清華,靜謐之中流露儒雅高華之氣,為乾隆玉雕藝術之美學典範。

    清乾隆白玉帶皮巧雕包袱瓶,通體以和闐白玉雕琢而成,玉質細膩潤澤,色澤潔淨柔和。局部巧借天然赭皮,施以精雕細作,化為纏繞瓶肩之絲巾包袱,紅褐斑斕與素白玉色相映成趣,予人以清雅沉靜與華貴溫婉兼具之觀感。

    瓶體修長挺拔,整體比例勻稱,頸部微收,上承扁蓋,蓋面陰刻覆蓮紋,線條柔婉,紋飾纖細,具儒雅之姿。頸兩側對稱飾以曲棱方耳,構圖平衡而不失挺拔。腹部線條簡練內斂,素面無飾,以凸顯玉質天然潤澤之美,足部外撇,重心穩妥,使器形更顯沉靜大方。

    最為引人注目者,為瓶肩之巧雕包袱結飾。工匠因材施藝,順應赭皮分佈,精琢纏綬結帶,絲帶自然垂墜,翻轉折疊,層次錯落。綬帶陰刻織紋,線條細膩,邊緣起伏自然,柔中見勁,展現出對織物質感的極致模擬與玉雕刀法之純熟。包袱結造型恰與瓶肩起伏呼應,與瓶身素雅光潔形成視覺對比,虛實相映,動靜互生,富含東方藝術之意境。

    包袱式瓶為清代宮廷玉器中特殊器形之一,其造型源於宮廷器物包裹之禮制文化。自明代以降,皇室以綾羅絲絹包覆文具、書簡與器皿,以表尊崇與潔淨之意。至清初,受日本朝貢文物影響,「袱紗」「風呂敷」等織物包裹文化為宮廷所知,雍正皇帝尤為愛好,遂命造辦處倣製應用,並成為清宮藝術審美風尚。

    此器體現乾隆朝玉雕之成熟風貌,構型端莊穩健,線條流暢洗練,裝飾節制適度,雕工精細入微。尤以包袱結處之巧色巧雕,展現「因材施藝」的高妙工藝理念,使簡素之形器蘊含豐富文化內涵與視覺美感,轉化為兼具寓意與形式之藝術珍品。

    總觀本件白玉帶皮包袱瓶,玉質溫潤潔淨,皮色斑斕沉靜,構圖精巧嚴整,雕工細膩嚴謹,造型修長挺拔,比例合度,溫良儒雅。瓶身光素潔淨,與繁縟包袱綬結形成巧妙對比,其凝鍊造型與細緻裝飾交融,寓繁於簡,簡中見華,體現東方美學中「有象外之趣,有言外之意」之至高境界。


拍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