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圖藝術拍賣會Artemperor Auction

張琦Zang Qi

1764-1833

松江治河圖大手卷

年代:2014

NT$ 1,200,000-2,000,000
RMB¥ 240,000-400,000
HK$ 300,000-500,000

  • 媒材/尺寸

    手卷 設色 紙本, 42x1062cm

  • 款識

    石香張琦寫。

  • 鈐印

    張琦之印 ( 朱白 )、石香外史 ( 白 )、江南 蘇松常鎮太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印 ( 朱 )。

  • 賞析

    中國傳統歷代政府均投注大量人力、物資,整治河道與興修水利,期以穩固農業生產與民生經濟,使國家得以長治久安。治河如治天下,關乎國家興亡,清代皇帝會命河臣與督撫繪製河圖進呈預覽;地方官員亦會為奏報治河過程而特別繪製精美工程圖樣。清代河道工程總稱作「河工」,舉凡建築水壩、開挖引河、疏濬放淤等均屬之,而以繪畫記錄下的「河工圖」即具備有相當紀實性的文獻史料價值。乾隆皇帝曾於《御製南巡記》中言:「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乾隆南巡圖》第四卷即為〈閱視黃淮河工〉。

    本卷長逾10公尺,講述於吳淞江口設堤壩一事(地處於今上海市)。工筆描繪精細,人物眾多場面浩大,江南水秀風光無限,記錄歷時一年之久。隨著長卷的展開,即為一幕幕治水紀實報導,具敘事時間感,除重要的史料價值外,亦有著藝術觀賞的價值。

    卷中所繪主要人物、著官服者為陶澍((1779-1839)。卷首有「江南蘇松常鎮太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官印,此官簡稱作江蘇布政使司、江蘇藩司,前身為江南右布政使司,是清朝在蘇州府設立的省級行政機構「承宣布政使司」,領今江蘇省東部地區和上海市。

    本卷內容主要提到的應為道光7年(1827),佐兩江總督陶澍辦吳淞口工程一事。道光5年(1825),陶澍見吳淞江口淤塞嚴重,旱年無所蓄,澇年無所洩。6月,陶澍赴任江蘇巡撫,8月開始勘察吳淞江。他在全面預估整治吳淞江的工程規模及所需的費銀款數額後,親自督辦;故畫面中著官服者應為陶澍本人。

    卷中第一段為攔河清淤,並將「堰塞」中的水排出;第二段為雨季工人躲雨之景象;第三段為旱季清淤之過程,此時可見官員著絨衣;第四段為冬季休漁期;第五段為築堤壩以及開閘放水,以春暖色彩點醒畫面,可視為工事成就之視覺高潮,氣氛歡欣。據畫面形象及官員的著裝來看,推斷可能作於「野雞墩」修堤壩之過程跨一年,也就是第一年的夏秋季節到第二年的春季。故根據《包慎伯先生年譜》和陶澍自作詩《道光戊子二月十七日,吳淞江工竣放水作歌》可互證此卷應為陶澍在包世臣的輔佐下,於吳淞江口的「野雞墩」一帶設堤壩一事。(註)

    註:據《包慎伯先生年譜》所載:是年包慎伯(包世臣)佐陶澍辦吳淞江工程,祀灶日先生由工次返揚順道謁陶澍於兩江督署,呈築「野雞墩」之利益。此「野雞墩」原名「虞姬墩」,相傳虞姬死後的衣冠冢在此,故名。早在嘉慶十三年(1808),包世臣就提出了自己的治河方法。因此,本卷也可看作陶澍按照包世臣的治河理念來實踐治河。

    作者:張琦(1764-1833),初名翊,字宛鄰,號翰風,江蘇陽湖(今屬常州市)人。嘉慶18年(1813)舉人,道光初官山東鄒平、章邱、館陶等知縣。嗜書,與包世臣交遊並齊名。嘉慶5年(1800)包世臣赴南京參加歲試,與張琦相識。


拍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