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堂藏韓幹圉人呈馬圖(複製本)
張大千題贈黃君璧收藏
NT$ 200,000-300,000
RMB¥ 40,000-60,000
HK$ 50,000-75,000
-
媒材/尺寸
立軸 設色 絹本, (畫)49x139cm
-
款識
韓幹圉人呈馬圖。
鈐印:印章漫漶不辨
題跋:君璧吾兄法鑑,弟爰謹呈。
鈐印:張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
題簽:
1.首陽高隱圖。宋李希古先生真蹟。鈐印:□榮審定(朱)。
2.宋李晞古首陽高隱圖。神品,筠清館珍秘。鈐印:吳榮光(朱)。
3.宋李唐畫伯夷叔齊採薇圖。
引首:首陽高隱。李擢公書。鈐印:擢公(朱)。
鑑藏印:冠五珍藏(朱)、田溪書屋(白)、河陽潘氏書画(朱)、季彤審定(朱)、金匱孫爾準平叔氏鑒定之章(朱)、可盦墨緣(朱)。
跋:
1.
宋高宗南渡創御前甲院,萃天下精藝良工畫師者亦預焉,院畫之名,蓋始諸此。自時厥後,凡應奉待詔所作總目為院畫而李唐其首選也,唐、河陽人,在宣、靖間已著名,入院後遂乃盡變前人之學而學焉,世謂東都以上作者為高,良有以夫。余總角時見鄉里七、八十老人尤能道古語,謂唐初至杭無所知者,貨楮畫以自給,日甚困,有中使識其筆曰:待詔作也,唐因投謁中使,奏聞,而唐之畫杭人即貴之,唐嘗有詩曰:「雪裡煙村雨裡灘,看之如易作之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可概見矣。至正壬寅余獲此於沈桓氏,愛其雖變於古而不遠乎古,似古詳而不弱於繁,且意在箴規,表夷齊不臣於周者,為南渡降臣發也,嗚呼深哉。昔米南宮嗜畫,病世無真李成,乃擬無李論,以祛其惑,余它日見唐畫亦多率皆抱南宮之憾,而此畫者,所謂吾無間然者也,因書顛末于左,且以告夫來者云。是歲九月既望,卿貢進士錢塘宋杞授之記。鈐印:宋授之印(白)、壬寅鄉貢進士(朱)。
鑑藏印:玩易餘暇(白)、田溪書屋(朱)、麗父所藏(白)、潘氏鑑藏(朱)、季彤心賞(白)、項墨林鑑賞章(白)、墨林父(白)、宮保世家(白)。
2.
伯夷叔齊辟紂東海之濱,嘗遠就西伯之養,至武王伐紂,遂叩馬而諫不食周粟,采薇首陽山,卒餓而死,以明大義於天下。武紂之惡、武王之聖,天下莫不知之,而大義誠不可一日有廢於天下也,故太公亦稱之為義士。其後箕子乃口授洪範於武王,而不以為嫌,彼獨非夷齊之心乎?而以其道,誠不可一日無傳於天下,是知伯夷叔齊箕子之心未嘗不同,而此實惟箕子能之,若夷齊之事則固萬世所當法也。宋李唐高宗時嘗畫伯夷叔齊采薇圖,宋杞云唐此圖蓋以刺南渡亡降之臣,余頃獲觀於王藎忠氏,藎忠讀書嗜古,因屬余書其後,余聞唐畫妙絕一世,高宗以為可比李思訓,至如此圖,寄意宏遠,出於粉墨,形似之外雖思訓有所弗及,司馬子長贊田橫,賓客之賢,歎善畫者莫能圖,而唐之此圖尤可嘉也,遂為論次其事而系之以辭,辭曰:惟昔夷與齊,畢命隆義聲。長嘯孤嶺頭,飛芳振蘭蘅。傾筐停瓊靄,憫默薇蕨情。冥遊超玄跡,卉木有餘清。李唐稱善畫,深心寄廉貞。豈唯粉墨殊,真使貪懦懲。炯然珍圖上,空林肅遺形。灑筆佇遐軌,千載希令名。嘉靖乙卯閏十一月廿日俞允文著。
鈐印:仲蔚(白)、古初子(朱)
鑑藏印:賞心(白)、墨林外史(白)、田溪書屋鑑藏(朱)、玨侯珍賞(朱)、荷屋(朱)、冠五清賞(白)、盧邦傑(白)、靜緣齋(白)、潘氏聽颿樓藏(朱)、季彤平生真賞(白)。
3.
伯夷列傳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泰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覩軼詩可異焉。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爲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由此觀之,怨耶非耶?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耶?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爲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爲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衆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嘉慶壬申二月,應香東司農代友屬書,成親王。
鈐印:詒晉齋(白)、再壬申以後書(朱)。
4.
西山蕭寥冰雪冷,兩人相對形與影。薇蕨半筐孰記之,萬古此心長耿耿。臨安畫院稱李唐,下筆樹石皆清蒼。為誰氣節砭頑懦,神往周初貌首陽。首陽山下孤雲飛,浩歌志欲黃農歸。東海幽栖盡不得,只合荒涼寫采薇。此薇根是商時植,尚有空山逸民氣。摘取聊充激烈腸,風前灑向思親淚。叔也半面危苦顏,伯也正坐摹尤難,饑餘久矣色如菜。遂志命也全乎天,中有忠君殉國誓。目眶骨立神凜然,爾當南渡孱守日。焉得見此形神全,欲傲昌黎太史遷,作頌作傳筆所不能傳。二百年前贉錦素,何時篋向嶺南去。嶺南藏又過百年,苔蝕蟫涎不能蠹。莫輕八法衣摺皴,賴此數筆撐乾坤。敢將論世尚友例,矧作尋常圖畫論。題荷屋所藏李晞古采薇圖,嘉慶甲戌春二月廿有四日,方綱,時年八十有二。
鈐印:翁方綱(白)、覃谿(白)。
5.
一憕清風吹我寒,西山休作等閒看。天將冠履存千古,人識殷周有二難。老樹蕭蕭容抱膝,荒泉㶁㶁問加餐。三千年後薇筐在,可勝時流畫牡丹。(用希古詩意)題采薇圖,丙申三月十六日,吳榮光時年六十有四書於邵陽行館,春雨乍晴,几席朗潤,南來第一好境也。
鈐印:吳榮光(朱)。
6.
乙亥三月與摹本二張,對看益見此真本之古妙。又得借留几間三日也,可庵秀氣日日飛來,八十三叟,方綱又書。
鈐印:覃谿(朱)。
7.
此卷以嘉慶庚午南歸省親得於佛山黃氏,壬申覺羅尚書桂芳代求成邸書伯夷列傳,甲戌、乙亥覃溪老人借觀屢題,道光乙酉携至黔南,微遭水厄,庚寅入京在英德以十一月七日夜,途次為祛篋者竊去,辛卯宛轉購歸,念藏弆廿餘年,兩受波折,撫茲舊物,益深珍惜耳。乙未三月,伯榮三題。
鈐印:吳榮光(朱)。
8.
道光六年正月廿日,阮元觀于學海堂。
鈐印:揅經老人(朱)、阮元審定眞蹟(朱)。
9.
道光三年正月十日,七十六叟蔡之定敬觀。
10.
右宋李晞古首陽高隱圖,款九字在石上云: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右角下方有紹興半印,餘多項氏收藏印。余弱冠得見於同里黃氏,黃之先人康熙間官京師,以重值購歸,歷傳數世寢食必偕。蓋此卷自國初入粵至今已百餘年,故僅見於張丑、汪砢玉、郁逢慶各著錄,而孫氏、高氏銷夏記錄皆未之及也。少時見黃氏命畫工臨數本,僅得形似,曾為摹書前後題跋,嘉慶丁卯戊辰間,偶過廠肆見書賈所鬻贗本,即黃氏重摹本輾轉散出者,余所書各跋宛然尚存,深可笑也,庚午南歸省親,除日有人持一匣來,云是黃氏高隱圖真本,見之狂喜罄囊得之,廿年來夢想此本竟為我有矣,褾背猶是百餘年前物,嶺表卑濕略無蒸變,豈真有神物呵護耶!其絹上有數小墨點則黃氏傳摹不謹,為畫工所汙並誌於此,他日勿輕示人。嘉慶辛未十一月,南海吳榮光書後。
鈐印:吳榮光印(白)。
11.越十四年,道光甲申四月,由京赴黔藩任,舟至武溪有衣袽之,戒此卷在行笈中稍被蒸濕,下方因以趙子固之例之曰:此吾落水蘭亭本也,既思前跋有神物呵護,畧無蒸變二語,涉於自滿致此卷受厄,君子思患豫防,豈特書畫一端乎?乙酉八月十二日,晨窓讀易竟再識,吳榮光。
鈐印:吳榮光印(白)。
12.畫像後樹間小楷二行:「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九字,此珊瑚網諸編所未言也,古人書名位置處竟宜著一書以資考鑒,如率更書房彥謙碑,石正面無撰書銜名卻書於碑側,金石著錄家或有以此碑無明證,疑其非歐書者矣。方綱。
鈐印:蘇齋(朱)。
13.李唐畫夷齊像,神品珍秘,項墨林真賞,用價 金購於崑山(寘)周六觀氏。
鈐印:項元汴印(朱)、子京父印(白)。
14.嘉靖壬寅春日製。
鈐印:湯時清製(白)。
15.前有元至正跋與小印皆壬寅,卷尾裝者又在壬寅,良不偶也,二月廿六日,方綱並識,壬寅春日製一題是當時裝此卷者所記此,在項子京題之前,非搗紙之工也,此與米老書蜀素卷後有造織素年月一行正相類,亦鑒藏家一段風味耳,方綱又識。
鈐印:覃谿(朱)。
鑑藏印:吳伯榮氏(朱)。
16.道光丁亥春日,昆明倪琇、福州陳壽祺、趙在田、林春溥、林則徐同觀於筠清館。
鈐印:林則徐印(白)。
17.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爲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右伯夷傳潘霄漢錄。
鈐印:潘霄漢印(白)、雲盦(朱)。
18.麗圃世長性耽書畫,廣羅古名流真蹟,得李希古首陽高隱圖,屬余書伯夷傳,於卷末嗟乎書伯夷傳,豈徒然哉,古人論前賢,所書碑版,如書聖賢將相忠節高隱,仙佛俠烈士女,種種書之態度必與其人肖合,方見筆妙,伯夷何人也,古之清聖,豈尋常筆墨所能,仿佛形似者,無廉頑立懦之,真精挾浩然之氣以出之,雖使握筆凝神憑虛以索書之,不肖其人可知也,夫執一藝而能與古相會者,其為聖之事乎?孔子見堯於羹,見文於琴,此惟聖心,能印聖心下此敢或希乎,況以清聖孤高絕世,慕黃農而薄周,發舉天下之大不足,以當其一睥彼其望望然去塗炭若凂之,梗概欲托毫素以肖之余,則安能不特書為然也,書亦有然李希古畫品清高,為一代名手,其作采薇圖也當必望古,遙集心摹力追神遊乎,清聖之宇默與之會,然後下筆非徒然也,然其用筆雅潔,氣韻高古,神采飛揚, 詡詡欲活,其畫佳,古千載後人猶寶重之至,去清聖之世如此,其遠古人不及見矣,其能否肖古人仍不可知也,就畫論之,藝臻神品,固自可傳。霄漢再筆,乙卯仲秋。
鈐印:云盦(朱)、南海人(白)。
19.周粟尚可恥,今竟有人食寇盜之食,而危祖國者,直梟獍之不若也。三復斯卷涕泣沾衣,唐之画法高矣、美矣!超邁百世,感人之深,意與筆俱。戊寅七月將歸於蜀中,道出香島 冠五道兄携此卷來袖海堂相賞,敬題于後張爰。
鈐印:張爰(白)、三千大千(白)。 -
鈐印
款識:韓幹圉人呈馬圖。
漫漶不辨(朱)。
題跋:君璧吾兄法鑑,弟爰謹呈。
張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 -
來源
張大千自題簽木盒。
-
賞析
題簽:
1.首陽高隱圖。宋李希古先生真蹟。□榮審定(朱)。
2.宋李晞古首陽高隱圖。神品,筠清館珍秘。吳榮光(朱)
3.宋李唐畫伯夷叔齊採薇圖。
引首:首陽高隱。李擢公書。擢公(朱)
鑑藏印:冠五珍藏(朱)、田溪書屋(白)、河陽潘氏書画(朱)、季彤審定(朱)、金匱孫爾準平叔氏鑒定之章(朱)、可盦墨緣(朱)。
跋:
1.
宋高宗南渡創御前甲院,萃天下精藝良工畫師者亦預焉,院畫之名,蓋始諸此。自時厥後,凡應奉待詔所作總目為院畫而李唐其首選也,唐、河陽人,在宣、靖間已著名,入院後遂乃盡變前人之學而學焉,世謂東都以上作者為高,良有以夫……是歲九月既望,卿貢進士錢塘宋杞授之記。鈐印:宋授之印(白)、壬寅鄉貢進士(朱)。
鑑藏印:玩易餘暇(白)、田溪書屋(朱)、麗父所藏(白)、潘氏鑑藏(朱)、季彤心賞(白)、項墨林鑑賞章(白)、墨林父(白)、宮保世家(白)。
2.
內文略。
鈐印:仲蔚(白)、古初子(朱)
鑑藏印:賞心(白)、墨林外史(白)、田溪書屋鑑藏(朱)、玨侯珍賞(朱)、荷屋(朱)、冠五清賞(白)、盧邦傑(白)、靜緣齋(白)、潘氏聽颿樓藏(朱)、季彤平生真賞(白)。
3.
伯夷列傳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嘉慶壬申二月,應香東司農代友屬書,成親王。
鈐印:詒晉齋(白)、再壬申以後書(朱)。
4.
西山蕭寥冰雪冷,兩人相對形與影。薇蕨半筐孰記之,萬古此心長耿耿。臨安畫院稱李唐,下筆樹石皆清蒼。為誰氣節砭頑懦,神往周初貌首陽。首陽山下孤雲飛,浩歌志欲黃農歸。東海幽栖盡不得,只合荒涼寫采薇。此薇根是商時植,尚有空山逸民氣。摘取聊充激烈腸,風前灑向思親淚。叔也半面危苦顏,伯也正坐摹尤難,饑餘久矣色如菜。遂志命也全乎天,中有忠君殉國誓。目眶骨立神凜然,爾當南渡孱守日。焉得見此形神全,欲傲昌黎太史遷,作頌作傳筆所不能傳。二百年前贉錦素,何時篋向嶺南去。嶺南藏又過百年,苔蝕蟫涎不能蠹。莫輕八法衣摺皴,賴此數筆撐乾坤。敢將論世尚友例,矧作尋常圖畫論。題荷屋所藏李晞古采薇圖,嘉慶甲戌春二月廿有四日,方綱,時年八十有二。
鈐印:翁方綱(白)、覃谿(白)。
5.
一憕清風吹我寒,西山休作等閒看。天將冠履存千古,人識殷周有二難。老樹蕭蕭容抱膝,荒泉㶁㶁問加餐。三千年後薇筐在,可勝時流畫牡丹。(用希古詩意)題采薇圖,丙申三月十六日,吳榮光時年六十有四書於邵陽行館,春雨乍晴,几席朗潤,南來第一好境也。
鈐印:吳榮光(朱)。
6.
乙亥三月與摹本二張,對看益見此真本之古妙。又得借留几間三日也,可庵秀氣日日飛來,八十三叟,方綱又書。
鈐印:覃谿(朱)。
7.
此卷以嘉慶庚午南歸省親得於佛山黃氏,壬申覺羅尚書桂芳代求成邸書伯夷列傳,甲戌、乙亥覃溪老人借觀屢題,道光乙酉携至黔南,微遭水厄,庚寅入京在英德以十一月七日夜,途次為祛篋者竊去,辛卯宛轉購歸,念藏弆廿餘年,兩受波折,撫茲舊物,益深珍惜耳。乙未三月,伯榮三題。
鈐印:吳榮光(朱)。
8.
道光六年正月廿日,阮元觀于學海堂。
鈐印:揅經老人(朱)、阮元審定眞蹟(朱)。
9.
道光三年正月十日,七十六叟蔡之定敬觀。
10.
右宋李晞古首陽高隱圖,款九字在石上云: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右角下方有紹興半印,餘多項氏收藏印。余弱冠得見於同里黃氏,黃之先人康熙間官京師,以重值購歸,歷傳數世寢食必偕。蓋此卷自國初入粵至今已百餘年,故僅見於張丑、汪砢玉、郁逢慶各著錄,而孫氏、高氏銷夏記錄皆未之及也。少時見黃氏命畫工臨數本,僅得形似,曾為摹書前後題跋,嘉慶丁卯戊辰間,偶過廠肆見書賈所鬻贗本,即黃氏重摹本輾轉散出者,余所書各跋宛然尚存,深可笑也,庚午南歸省親,除日有人持一匣來,云是黃氏高隱圖真本,見之狂喜罄囊得之,廿年來夢想此本竟為我有矣,褾背猶是百餘年前物,嶺表卑濕略無蒸變,豈真有神物呵護耶!其絹上有數小墨點則黃氏傳摹不謹,為畫工所汙並誌於此,他日勿輕示人。嘉慶辛未十一月,南海吳榮光書後。
鈐印:吳榮光印(白)。
11.越十四年,道光甲申四月,由京赴黔藩任,舟至武溪有衣袽之,戒此卷在行笈中稍被蒸濕,下方因以趙子固之例之曰:此吾落水蘭亭本也,既思前跋有神物呵護,畧無蒸變二語,涉於自滿致此卷受厄,君子思患豫防,豈特書畫一端乎?乙酉八月十二日,晨窓讀易竟再識,吳榮光。
鈐印:吳榮光印(白)。
12.畫像後樹間小楷二行:「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九字,此珊瑚網諸編所未言也,古人書名位置處竟宜著一書以資考鑒,如率更書房彥謙碑,石正面無撰書銜名卻書於碑側,金石著錄家或有以此碑無明證,疑其非歐書者矣。方綱。
鈐印:蘇齋(朱)。
13.李唐畫夷齊像,神品珍秘,項墨林真賞,用價 金購於崑山(寘)周六觀氏。
鈐印:項元汴印(朱)、子京父印(白)。
14.嘉靖壬寅春日製。
鈐印:湯時清製(白)。
15.前有元至正跋與小印皆壬寅,卷尾裝者又在壬寅,良不偶也,二月廿六日,方綱並識,壬寅春日製一題是當時裝此卷者所記此,在項子京題之前,非搗紙之工也,此與米老書蜀素卷後有造織素年月一行正相類,亦鑒藏家一段風味耳,方綱又識。
鈐印:覃谿(朱)。
鑑藏印:吳伯榮氏(朱)。
16.道光丁亥春日,昆明倪琇、福州陳壽祺、趙在田、林春溥、林則徐同觀於筠清館。
鈐印:林則徐印(白)。
17.
內文略。
鈐印:潘霄漢印(白)、雲盦(朱)。
18.
內文略。
鈐印:云盦(朱)、南海人(白)。
19.周粟尚可恥,今竟有人食寇盜之食,而危祖國者,直梟獍之不若也。三復斯卷涕泣沾衣,唐之画法高矣、美矣!超邁百世,感人之深,意與筆俱。戊寅七月將歸於蜀中,道出香島 冠五道兄携此卷來袖海堂相賞,敬題于後張爰。
鈐印:張爰(白)、三千大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