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圖藝術拍賣會Artemperor Auction

梁啟超Liang Chi-Chao

1873-1929

楷書佛說阿彌陀經(第一本)

NT$ 1,200,000-2,000,000
RMB¥ 240,000-400,000
HK$ 300,000-500,000

  • 媒材/尺寸

    手卷 水墨 紙本, 31.5x238cm

  • 款識

    佛說阿彌陀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
    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
    ...........................................
    .............................................(中間釋文略)..................
    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
    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
    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
    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
    法。是為甚難。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
    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佛弟
    子梁啟超寫第一本詒憲庵居士。

  • 鈐印

    梁 (朱)。

  • 來源

    羅淑琴女士舊藏

  • 賞析

    梁氏手書阿彌陀經市場相若者可參見2006 年10 月7 日蘇富比秋季拍賣會LOT0752,此件為1918 年書贈廣東同鄉唐天如市場釋出之作,寫為第二本;本次帝圖迎春拍徵得梁氏手書楷書阿彌陀經之「第一本」,係贈康有為弟子亦為同鄉伍憲子,伍氏為當時報業人士學養亦豐,本件未紀年款,依二件書體推斷可能同年所寫,因伍紙為羅淑琴女士夫婿邵鏡人同於香港任教之同鄉好友,此作係伍氏於港時轉贈邵鏡人供養收藏,邵氏與夫人羅淑琴旅台定居,將所藏書畫文物均攜至台島,寶藏至今,現於蓬島首見梁啟超手書阿彌陀經亦為佛教界與諸方家翹首以待。
    說明:
    1.梁啟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滄江、新民子、哀時客等。廣東省新會縣人,生於一個世代書香的小康家庭,祖父名維清、父名寶瑛,皆為秀才。

    梁啟超四、五歲起,習四書、詩經。六歲入私塾就學,九歲能寫上千字的文章,十二歲考取秀才,十七歲中舉人,十八歲拜南海秀才康有為為師,聽受中國數千年來學術源流、歷史政治、沿革得失和佛典的精奧博大。他曾說:「草堂常課,除《公羊傳》外,則點讀《資治通鑑》等。又時習古禮,啟超弗嗜也,則相與治周秦諸子及佛典。」此後,便開始接觸佛學。
    梁啟超為大時代中一位出類拔萃的思想家,他關心國事,著述豐富,一度為中國思想界的領導者,更是促使中國走上近代化道路的開拓者,經他拔識的人才,或受他影響的青年,不知凡幾。
    梁氏多方面的學術成就為眾所周知,其生平著作一千數百萬字,晚年尤其深入佛學研究,注意西域佛教、發掘佛典目錄學、重視部派佛教,凡此種種,都是開風氣之先河,而且極具啟發性的學術識見,值得讚歎。
    梁任公的言論在中國思想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在戰亂時代,能透視佛教對國家社會的影響,力闢國人對佛教的誤會,並提出無宗教思想,則無統一、無希望、無解脫、無忌憚、無魄力,此一富有創造性、啟發性的見解,不僅開風氣之先河,其高瞻遠矚的眼光,更令後人效法。
    2.梁啟超的佛學與書法因緣起於老師康有為,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逃往日本。出逃時,他身邊不忘帶上心儀的碑帖。在逃亡的14年間,雖然身居異國,但學習書法之興趣依然不減。梁啟超寫於1910年的《雙濤閣日記》,極具體地記述了他羈居海外讀書生活和刻苦臨池的情況,其中有每天臨池的內容、數量、進度及其體會。
    1911年9月間,他在跋自臨《張猛龍碑》卷中也記述了這段日子裡的臨池經歷:居日本14年,咄咄無俚,庚戌辛亥間,頗複馳情柔翰,遍臨群碑,所作殆成一囊。今茲烏頭報白,竟言歸矣。世務方殷,度不復有閒情暇日以從事雕蟲之技,輒撥萬冗,寫成茲卷,其末四紙,則瀕行前一夕醉後之作也。
    1912年後,梁啟超回國。儘管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政治上,但在政務與著述之餘,仍一如既往傾情于書法藝術。只要一有閒暇,他便用功書法臨池。1916年7月14日梁啟超在《致梁思順書》中寫道:“惟學書較前益勤,日常盡二十紙,經已鈔完,頃方鈔子,稍足收斂此心耳。”
    1918年,梁啟超退出政壇,全部放下於當年抄錄阿彌陀經贈與伍憲之、唐天如二人,接著赴歐洲遊歷。游歐回來後便潛心學術研究,從事著述和講學。研究書法藝術更成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3.上款人憲庵居士係伍憲子名莊,字憲庵,號夢蝶。廣東順德人。1881年生。為康有為弟子,早先於廣州教導私墊,後投身報界,曾入香港保皇黨機關報《商報》服務。1905年主持《商報》筆政。他以報紙為論壇,與《中國時報》就君主立憲還是民主革命問題展開筆戰。
    1907年又協助徐勤在廣州創辦《國事報》,與《商報》互相呼應,鼓吹君主立憲。1908年,他在香港發起成立“振興國貨會”,被香港當局驅逐出境。在新加坡主持《南洋總彙報》兩年。1910年返港,繼續主持《商報》。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香港《商報》更名《共和報》。後遊歷日本,加拿大,並任職於北洋政府。1919年又回香港主持《共和報》,並創辦《平民週刊》,《丙宣》等雜誌。後又到上海創辦《風雷》雜誌,赴美國三金山主持《世界日報》。1936年再次返回香港。1947年在香港創辦《人道週刊》。1956年退出政壇,任香港聯合書院中文教授。1959年病逝。主要著作有:《論語讀法》,《經學通論》、《尚書源流》、《國學概論》,《中國近百年史綱》,《辛亥革命信史》,《美國遊記》,《夢蝶文存》等數十種。
    4.邵鏡人,(1899年—1972年9月20日),名靜仁。江蘇省宿遷縣人。梁啟超為邵鏡人就讀南京法政大學時之國文老師。54運動時邵鏡人任南京方面的學生代表,與軍閥抗爭,之後歷任地方官員,被選為江蘇宿遷縣議長,民國37年(1948年)在江蘇省第七選區當選第一屆立法委員,國共內戰時,為接任內政部長先赴昆明籌劃政府遷都事宜,但遇省主席盧漢叛變,遂輾轉流亡緬甸後至香港,流亡香港時任教於崇基書院是今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與香港藝文人士詩文往來密切與伍憲子同任教於香港三大書院,時有詩文往來。與羅淑琴婚後旅台,曾任教於政治大學、世新大學教授等職。


拍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