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圖藝術拍賣會Artemperor Auction

張大千Zhang Da-Qian

1898-1983

霍山瑞靄

NT$ 16,000,000-24,000,000
RMB¥ 3,200,000-4,800,000
HK$ 4,000,000-6,000,000

  • 媒材/尺寸

    鏡框 設色 康熙螺紋紙, 65x28cm

  • 款識

    霍山瑞靄。辰十二月恭壽臺老伯母老夫人,愚張爱時
    客根廷曼多,篋中得康熙花邊羅紋片幅,仿董元筆意寄呈。

  • 鈐印

    鈴印:張爱印(白)、大千(朱)。
    鑒藏印:台靜農(白)。
    題簽:霍山瑞靄,大千居士仿董元筆意。

  • 來源

    出版:
    1.《張大千先生畫集》,臺北中華書局,1958 年,圖版14。
    2.《張大千畫》,臺北雅蘊堂,郭威編,1970 年,圖版35。
    3.《張大千繪畫藝術之研究》,臺灣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巴東,1987年5月,圖版106,P.150
    4.《從古典到現代 張大千的藝術1950-1983》,羲之堂文化出版馮幼衡,2019 年9 月,P.123。
    5.「無象之象—張大千精品展」,香港蘇富比出版,2019年,圖版28,P.68。

    展覽:
    「無象之象—張大千精品展」,香港蘇富比主辦,臺北羲之堂協辦。展期:2019/10/12—2019/11/9。

  • 賞析

    此幅張大千仿董元筆意青綠山水繪於1952年冬,大千此時已移居阿根廷的曼多灑將近一年。為恭祝老友臺靜農(1902-1990)之母樊老夫人壽誕而有此作。張大千與臺靜農相交甚早,1936年春,大千受徐悲鴻(1895-1953)之邀,執教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每週往返於南京及蘇州網師園家中。他在南京勾留時,便借居於與他情同手足的張目寒家中,也因此結識了臺靜農。因臺静農與張目寒係同鄉同學,1920年代初,兩人在北京求學時,是魯迅(1881-196)的學生。在魯迅影響下,臺静農曾與同仁成立「未名社」,提倡新文學。離開學校後,臺靜農進入教育界,張目寒則側身政壇,在監察院服務。北大畢業後,來臺任教於臺大中文系,直後成為卓然有成的書法家,被大千譽為「習倪元璐(1593-1644)三百年第一人」;而張目寒則身在官場卻始終未能忘情於金石書畫,由於張目寒的關係,大千與臺靜農相識,彼此間情誼維持了大半生。此畫中的霍山指的是位於安徽安慶的潛山山脈,又名霍山、皖山。主峰天柱山如一柱擎天而得名,由於氣勢雄偉,漢武封之為「南岳」。臺靜農是安徽霍丘人,霍山不但是他故鄉的古地名,也是其家鄉的山水。明代文人畫家沈周(1427-1509)曾作《廬山高圖(見圖)為其師陳寬祝壽,取其高山仰止之意。陳寬祖籍江西,沈周以陳寬故鄉山水為他慶賀70歲壽誕,更見學生對老師的仰慕之情。此處大千沿用沈周此意,以臺家鄉霍山景致為長輩臺老夫人慶壽,是以在畫中自稱「恭壽臺老伯母樊老夫人愚姪張爰」,與沈周「門生沈周敬為醒庵有道先生壽」有異曲同工之意。

    畫中並不凸顯天柱山一峰聳立之景,而是以連綿的霍山山脈為主題,畫面上前景有群樹圍抱,山由左下角向右上方綿延不已,右下方的樹叢與遠景的山麓都沈浸於一片雲霧之中。使人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歌詠天柱山的詩句:「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大千在前景中強調群樹各具姿態,並特別以石綠為葉片染色,以及將遠峰近樹皆瀰漫在雲海中,呼應著李白對此山「奇雲秀木」的描繪。

    至於畫面使用的技巧,大千在題款中自言仿董源筆意,而畫中大部分山形與皴法也呼應大千在1940年代末期的習慣,那時他頻頻以董源平行的披麻皴與山勢建構山水。但此幅他似乎在前景山脈的皴法中,又混和了王蒙比較顫抖悸動的筆意,後景的主山上則用的是折帶皴的筆法,以幾何形狀處理岩石的塊面,或因天柱山係由花崗岩組成的危崖奇峰,所以大千選擇了早年習自漸江的方折筆法,恰如其分地表達出其剛硬之層岩肌理。

    其實此畫與沈周的《廬山高圖》構圖上有共通處,即他們都是主山雄偉、林木繁茂、瀑布流瀉、煙嵐浮動,尤其中景斜走而上的山崗崖壁更是相似,只是方向相反。由於都祝壽畫,所以兩畫的主峰都顯得崇高厚重。對沈周而言,他寓意著對老師寬大樸實人格的景仰,對大千而言,則是對臺老夫人無限的禮讚與祝福,中間包含著對臺靜農的敬重與友情,尤其大千還特選康熙羅紋紙精心繪製,更見其用心。

    大千在作此畫一年前,1951年8月曾來臺小住,其間10月欲訪日本,恐隨身攜帶名畫有所不便,途將價值連城的《韓熙載夜宴圖》、《瀟湘圖》、《張大同手卷等名跡暫存臺靜農家,他對臺先生之信任。由此可見,臺靜農本惶恐萬分,後心生一計,將寶物藏在壁櫥的舊衣堆裏,所幸不負所託,讓寶物最後得以「完璧歸趙」。或許大千也趁機會感謝臺静農為他護持寶物的苦心。大千後來在臺灣定居,和臺静農有機會時相過從。但臺先生生性淡泊低調,並未頻繁出入摩耶精舍,而由摩耶精舍的門榜為其手書,他也常為大千製印,並手撰大千八十壽序等事,可以從文字中見證二人老而彌堅、相知相惜走過半個世紀的友誼。(附圖說明:沈周(1427-1509),《廬山高圖》,1467年,紙本 水墨 設色立軸,臺北故宫博物院藏)

    1946年張大千即購藏南唐北苑副使董源精品《江堤晚景》圖軸,大千極為喜愛這位南宗之祖,用心臨習,爾後之作均已融入董源筆意,本件畫作大千特意選用康熙羅紋紙因其細密,簾紋細狹且薄,製作精工,透光即顯現細小羅紋,纖維勻淨,展開此畫已為紙質寶光所吸引;觀賞此件青綠霍山圖,發現前景與董源《江堤晚景》之構圖均有一古松橫斜,引導觀畫者與大千神游霍山,此作並於1958 年10 月著錄於《張大千先生畫集》中第 14 頁,足見大千對此畫作甚是滿意,臺公亦極為寶愛,自題簽鈐印,寶藏至今,今日有幸得見仍有氣象萬千,高山仰止之感動。望諸方家用心賞觀。

    本件康熙羅紋紙仿董元筆意青綠山水圖,蘊含著大千與臺公二家交游的情誼,亦是大風堂創作史上的名作之一,並經多次權威出版著錄,次查有關張大千繪與臺家作品,如1976年為臺靜農所繪之《灧澦歸舟圖》卷,取元朝舊紙,雖僅二尺更甚珍貴,當時即於2005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拍出港幣258.4萬元,以近20年前之物價指數當屬天價成交拍品之列,現今觀本件以康熙羅紋紙所繪董元筆意青綠山水同為珍稀精品者。


拍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