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玉雕觀自在菩薩山子
NT$ 4,000,000-6,000,000
RMB¥ 800,000-1,200,000
HK$ 1,000,000-1,500,000
-
媒材/尺寸
L11.1 x H12 cm
-
來源
居易書屋珍藏,編號 203。展覽:「清代玉雕藝術」1997.9.7-1998.3.1 加州寶爾文化藝術博物館。「清代玉雕藝術」1998.4.3-1998.9.7 德州休士頓自然科學博物館。「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2000.5.25-6.25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清代玉雕之美》,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 年,編號 94。《璧光盈袖-居易書屋珍藏玉器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編號203。《新朝藝術Art China》,新朝華人藝術雜誌,2000年6月號,頁142。
-
賞析
本品選取整團青白玉原石為料,表璞棗紅斑斕,皮色若祥光粲然。正面細雕觀音結跏趺坐於巖洞之中,邊沿淺刻幾株翠竹掩蔭,倍覺清幽。菩薩作女相,慈眉善目、意態端莊;持念珠一串,服飾寬襟大袖,衣紋流暢。隨侍龍女面容娟秀,佇立身後、捧持寶瓶;善財童子雙手合什,恭敬朝觀音而拜。整體作古時玉圖畫之「山子」狀,構圖富巧思;內膛掏磨平整,層次分明,場景虛空寧謐,令觀者心定神怡,如聞法音。左側鸚鵡之下有陰刻楷體「觀世音菩薩」五字款識。
觀世音菩薩之名,見《妙法蓮華經》曰:「若有無量百千億萬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能有此「聞聲救苦、慈悲度眾」之願力與神通,得其尊號。後世另賦予「於事理無礙之境、觀達自在;又應機往救、自在無關」的涵意,故別稱「觀自在菩薩」。
作品主題源自《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典故而來。傳說觀世音菩薩居南方光明山(普陀落迦)之西,善財童子曾到此進謁問法,經文載:「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木蓊鬱,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善財見已,歡喜踴躍,合掌諦觀……」。求法過程經過唐宋時期衍化,以觀音、善財、龍女三者組合之「童子拜觀音」題材於焉成形(附圖1),被運用於宮廷與民間,用美玉來雕琢表現,更是天家富貴的首選。 如乾隆三十年《養心殿造辦處活計檔》曾記載:「正月初六日太監胡世杰交青白玉觀音一尊、善財一尊。傳旨:交啟祥宮選玉,配座龍女一尊。欽此。」
玉雕山子擺件技術條件高,需隨形入題,結合線刻、深淺浮雕、鏤空通透等多種技法,巧妙呈現空間對比和畫意,能於小中見大,非適材與良工皆備不能為。其仙佛造像主題者,兼具藝術與宗教文化,更是受到藏家矚目。如2018年倫敦佳士得春拍,一件Lot.94〈清乾隆 玉羅漢修行圖山子〉,即以近台幣2940萬元成交(附圖2)。
此件為亞洲知名藏家居意書屋主人雅蓄珍品,曾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璧光盈袖〉專題展出,並著錄在冊為圖錄封面,洵屬玉翫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