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圖藝術拍賣會Artemperor Auction

李可染Li Ke-Ran

1907-1989

峨眉秋色圖

NT$ 12,000,000-20,000,000
RMB¥ 2,400,000-4,000,000
HK$ 3,000,000-5,000,000

  • 媒材/尺寸

    鏡框 設色 紙本, 55x43.5cm

  • 來源

    出版:
    1.《李可染水墨山水寫生畫集》,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年。
    2.《李可染畫集》,香港飛龍圖書公司,1983年,P.43。
    3.《新觀察》,北京新觀察雜誌社,1957年,第4期,封底。
    4.《大師的心靈》,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P.256。
    著錄:
    1.《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企業、崇雅國際文化,1990年8月,何懷碩序言P.10-13。
    2.《膽與魂─李可染畫的獨創性(上)》,吳冠中撰文,1983年。

  • 賞析

    此幅《峨眉秋色》依據李可染長子李小可專文「李可染與萬山紅遍」中可以理解李可染於四川峨眉寫生的過去,對其創作歷程具有開創性與關鍵性。李小可記述:談到「萬山紅遍」還使我想起父親的另外3幅作品。一幅是他在1943年所畫的《松下觀瀑圖》。那是一幅極具文人氣息的瀟灑作品,畫面中同樣有瀑布、溪流。
    全畫用筆「無起止之跡」,頗有石濤筆意。父親在這幅畫的題款上體現了他藝術追求的變化:「此圖為我三十餘歲時在蜀中所作……當時潛心傳統,雖用筆恣肆,但處處未落前人窠臼,所謂企圖用最大功力打進去者。五四年起,吾遍歷祖國名山大川,歷盡艱苦,畫風大變,與此作迥異。」

    第二幅是《峨眉秋色》,是1956年父親在四川寫生的作品,曾發表在《新觀察》雜誌封底。這幅畫表現了具斑斕生機的峨眉秋景。那段時期,父親多次深入自然生活中,探索屬於他個人的審美表現形式;這幅作品就是來自於這段探索。

    第三幅《丹霞楓林》是1963年父親游粵北丹霞山後所作。上面題道:「點綴楓林,改寫秋色,雖與實況不盡相同。然與丹霞情趣相符,不讓赤城霞也」。整幅作品為暖赭色調,是父親表達秋色意境的一次嘗試。這3幅作品可視為一個漸進的過程,由此也可看出父親從最初的風格到《萬山紅遍》的一種轉變。由此可知,此《峨眉秋色圖》即是李可染邁向「萬山紅遍」的肇始開端,也是其繪畫歷史極具意義的重要里程碑。

    1954至1959年間,李可染幾度旅行寫生,創作了一系列名作,於四川峨眉寫生即觀察了大自然的光影變幻,藉秋天紅葉出現的景象,創作的「峨眉秋色」便是李可染以硃砂點染秋葉將紅葉藏於山林間的首創,特以硃砂不透明的物性加墨色表現秋季的紅葉,全景以主山為全圖主體,似乎要營造出「滿」的構圖。前景的石階梯直上山峰,兩位農者似乎是李可染以陶淵明詩意:「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表現出農者荷鋤歸的寫景。但觀畫者的視線即沿著石階繼續向上延伸,尋著山林透露出巧妙、細微的光源,映襯石階梯與奇險山勢,發現峨眉山景之秀美,即為清代著名書法篆刻家鄧石如所述:「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李可染將峨眉大山,參天古木茂林融合了「石濤的奇險、石谿的深沉、齊白石的豪邁純樸、也有黃賓虹的渾厚華滋」這是何懷碩老師的綜合評析,直讓觀畫者同樣感受李可染對偉大山川人文的感動及有著極深的激情,並經歷歲月的歷練,方能成此傳世佳作。

    峨眉秋色為李可染為新中國「紅色經典」肇始奠基。李小可回憶父親的《萬山紅遍》創作並沒有命題性,父親是藉毛主席詩詞中「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意境,來表現具有天地生機的秋景,並將之與自己的審美選擇相結合,以尋找新的繪畫表現方式,藉此表達他心繫祖國壯麗河山的藝術情懷。儘管《萬山紅遍》在社會上備受關注,但是從父親的角度來看,這只是他一生藝術探索的一個節點。父親說:「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探索的過程之中,我從來不能滿意自己的作品-『 無
    涯惟智 』。」


拍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