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圖藝術拍賣會Artemperor Auction

金琮Jin Tsung

金元玉致王民望書墨緣彙觀作別久帖

NT$ 3,000,000-6,000,000
RMB¥ 600,000-1,200,000
HK$ 750,000-1,500,000

  • 媒材/尺寸

    冊頁 水墨 紙本, 39x67.5cm(畫心:24.5x54cm)

  • 款識


    金文學書。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第二十八冊
    別久不勝企仰。屢辱
    詩翰見惠,故舊之情,溢於
    言表。鄉人之便,輒詢
    動履清嘉,深用為慰。側聞
    貴庠密處萬山之中,清僻之
    極,必多古跡。豈天留此以待
    先生,況 先生官清政簡,才贍
    學優,敷教之餘,尋訪登眺,
    逐一題品,發古跡之幽,增山水之
    光。然則茲行也,夫豈枉哉。使載
    諸郡誌,頡頏古人。馳騁於文場,
    所屈雖小,取伸則大矣。
    先生遠識,亦豈不以鄙言為確論
    耶。僕以老懶無用,不足為故人道,
    幸侍椿庭,喜懼交併,臨書草草,
    不罪疏陋,萬萬。友弟金琮再拜。
    民望鄉尊先生閣下。

    書註:
    金元玉致王民望書墨緣彙觀作別久帖,王名儼字民望,號畏齋,華容人,成化五年進士,累官戶部侍郎,覈外戚侵民地,奏戍監奴於邊,後以忤劉瑾,戍遼東;瑾誅,赦還卒。石田先生集有:聞歌憶王畏齋詩,其人之品德可知已。

    鈐印:
    陳崑瑜藏(朱)、安儀周家珍藏(朱)、孫氏家藏(朱)、蓮樵曾觀(白)、介眉審定真跡(朱)、維岳(朱)、顧崧之印(白)

    文譯:
    王民望本是官場中的一員,後棄官在密處萬山之中的書院執教。金琮認為所屈雖小,所伸則大。這說明做官在金琮的眼裡遠不如在深山書院中教書來得大。金琮所處時代還是科舉正盛之時,他勸民望在深山中待下去, 並以為是“確論”,可見其對王氏敬重之一斑。

  • 來源

    出版:
    1.《御刻三希堂法帖》,第二十八冊。
    2. 《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第28冊。
    3. 《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P234
    4. 粵雅堂叢書《墨緣匯觀錄(二)》 松泉居士撰,據清咸豐伍崇曜校刊本影印所選。
    5. 《欽定三希堂法帖》,三希堂出版,1912-1948年。
    6. 國學基本叢書《墨緣彙觀錄》,P99,臺灣商務印書出版,1956年。
    7. 中華歷代名家墨蹟《三希堂法帖》,P222-226,慈風出版社,1991年。
    8. 《中國法帖全集》《清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選)》第15冊,P253-257,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9. 《乾隆欽定傳世藏帖》CD-ROM(貳),崑崙出版社,2002年。
    10. 《中國書畫全書》,p669,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11. 《中國書法全集》第58卷-明代名家,P71-72,北京榮寶齋,2007年。

  • 賞析

    帝圖本次秋拍仍不負重託徵得石渠寶笈的皇家珍品,明代書家金元玉致民望別久帖,此帖既是乾隆皇帝石渠寶笈珍品亦納《三希堂法帖》,定為金氏書法代表之作無疑,本札是金琮晚年所書,可從其內容心境推斷發現其受元代一品道士張雨影響甚多,張雨書法對歐陽詢之楷書攝取良多,取其清勁秀健,自運時則融入自已蕭散飄逸的靈動之氣,與張雨隱入山林的道觀成為高明「經生書手」有極大的關係,金琮在別久帖中即對王民望說「密處萬山之中,清僻之極」,似非常認同王民望辭官回鄉在深山授課,亦是修道之人的行徑,心境與用筆均與張雨的有異曲同功之妙。足證張雨的書風因為金琮已承傳影響至明代,成就了代代相承的書風,金琮於此帖的書寫顯得輕鬆自如用筆極為精當,往復起收無不如意。線條潤而有骨,結體俊麗之中有拙枯潤交替,寬舒恬淡,風神逸宕,游刃有餘之勢,少廟堂大制的謹嚴莊重,多一分隨意揮灑的快意,此帖以二王尺牘一路筆法出之,摻以老米沉著痛快,用筆精到流暢,深得二王、米顛、趙子昂、張雨韻致。

    當年文徵明對於金氏書法,即為推崇,據傳文徵明偶爾得到他的片紙隻字,都要裝裱成捲,並且在卷上題上“積玉”兩字,以示珍愛。此件致王民望別久帖書註:石田先生集有關歌憶王畏齋詩,此可知明四家的文徵明與沈周都對金琮書藝的崇敬喜愛。有文獻顯示查考成化、弘治、正德至嘉靖年間,金陵與吳門兩地書家交遊甚密(如徐霖與沈周、顧璘與文徵明、王寵等)。明人周暉《金陵瑣事》卷上《書品》雲:“吳中文徵仲極喜元玉字,凡得片紙,皆裝潢成冊,題曰`積玉`。”金琮年長文徵明三十一歲,有無深交尚不得知(《歷代名人年譜》載金琮嘗為文徵明老師沈周制“白石翁印”),以金氏領袖群倫之書藝及文徵明、沈周兩大家對金琮書法之珍重與推崇,可證金琮對文徵明、沈周早年學書影響甚深,進而對金琮雅慕臨習的趙孟頫、張雨書法抑或受金氏啟迪與濡染,共精進也。相信此帖能在寶島再次面世,猶如於石渠寶笈明代法書帖蒼茫星海中尋得閃耀明珠,勢必對關注皇家藏品及明代書法藝術的學者和藏家裨益無窮,得此珍帖已可與國家級博物館等同的藏品共輝映。

    註:金琮書作現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均有典藏。

    註:金琮明代人,字元玉,自號赤松山農,金陵(今南京)人。少聰穎,好吟詠,善書畫,年十二、三即能大書。初法趙孟頫,晚學張雨。畫梅學揚無咎,他也是作趙孟頫書畫偽的能手。他臨寫趙孟頫作品,往往將題款一併臨下,然後,在篇末老老實實落上自己的名款。由於金琮的書法很似趙書,故很多金琮的字,即使不是有意作偽,也被後人挖去原款,添上“趙孟頫”三字,以欺世人。

    註:張雨(1283-1350),元代詩文家、詞曲家、書畫家、茅山派道士。舊名張澤之,又名張嗣真;字伯雨,號貞居之,又號句曲外史。錢塘(浙江杭州)人。博學多聞,善談名理。詩文、詩文、書法、繪畫,清新流麗,有晉、唐遺意。曾從虞集受學,詩才清麗。年二十棄家為道士,居茅山,道名嗣真,道號貞真子,又自號句曲外史。師事茅山宗師許道杞弟子周大靜,後師事玄教高道王壽衍,居杭州開元宮,與當時文士如楊維楨、張小山、馬昂夫、仇山村、班彥功等均有唱和往來。倪瓚評謂:“本朝道品第一。元代詩文家,號句曲外史,道名嗣真,道號貞居子曾從虞集受學,博學多聞,善談名理。詩文、詩文、書法、繪畫,清新流麗,有晉、唐遺意。年二十棄家為道士,居茅山,嘗從開元宮王真人入京,欲官之,不就。張雨工書畫,其書法初學趙孟頫,後學懷素、張旭。字體楷草結合,俊爽清灑自成一格。存世書蹟有《山居即事詩帖》、《登南峰卷》等。倪瓚在《題張貞居書卷》稱“貞居真人詩,人,字,畫,皆為本朝道品第一”。其畫以淡彩見長,善畫石木,用筆古雅,尤善以敗筆點綴石木人物,頗有意韻。畫蹟有《霜柯秀石圖》,《雙峰含翠圖》等。從書法風格來看,張雨對於初唐楷書大家歐陽詢之“家法”有著頗多的攝取。歐書用筆規範嚴整、體勢剛勁險絕,是楷書中的巔峰之作。

    傳世書蹟有《台仙閣記》卷(現藏於上海博物館)《題畫二詩》卷(現藏於故宮博物院);著有詩集《貞居集》(又名《句曲外史集》 )五卷。


拍品推薦